也就是说,要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空隙。如果用爱的名义把孩子紧紧包起来,孩子感受到的只有被迫和窒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所以,母爱的泛滥和缺乏都是畸形的,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伤害,只不过体现形式不同。
我们不妨把这几个案件试着对比一下:
1. 茶文平和周平,幼年母亲缺席,被迫充当大人,吴谢宇拥有“完美的妈妈”,也使得他的自我没有发展起来。三者都没有得到正常的母爱,内心十分渴望母爱,愿意牺牲一切换取;
2. 茶文平和周平的父亲都存在家暴。他们的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软弱或缺席。家庭暴力是另一种形式的软弱无能,因为没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婚姻矛盾,只能向妻子宣泄不满;
3. 三个人在与母亲相处过程中,没有形成维护自己边界的能力。
我们看这个三个案件,都会感到那种因为压抑、无力带来的愤怒。
实际上,这些性质极其恶劣的案件,往往伴随着凶手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前文的总结,我们会发现,不幸的家庭、不恰当的母爱、缺失的父爱,导致人在发展过程中,心理甚至人格逐渐失衡。
不管是杀害母亲、外公外婆还是陌生人,他们都是在通过极端行为,释放着对母亲畸形的爱。
三、潜伏在身边的“病态恋母”
隔着屏幕,很多人往往觉得这样的凶案距离生活非常遥远,坚信自己一定不会成为那样的父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父母。其实不是的,我们距离“畸形恋母”非常近。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现在社会上所谓的“巨婴男”“妈宝男”“巨婴女”“妈宝女”等等都是畸形的亲子关系所致。
屏幕前的女性朋友,有没有遭遇“哺乳型婚姻”呢?
丈夫似乎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人,事事要询问妈妈拿主意,他觉得自己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要听咱妈的话,老人没有错,不会害你。
在婚姻关系中,你感觉家里有一个“第三者”,老公不时要去找她,她争夺着丈夫对你的感情,不允许丈夫爱你胜过爱她。当丈夫把“恋母关系”带入到婚姻中,而你们还生了孩子,这个孩子很大概率会成为下一个“妈宝”“巨婴”。
当你试图阻止娘俩畸形的关系,他可能盛怒之下就有了第一次无意的动手,这就跟他小时候目睹父亲的第一次动手一样。于是,这个家庭有了暴力。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跟前面的例子特别像?让人脊背发凉?
只不过,不是所有的“病态恋母”都会带来命案。大多数的“畸形恋母”,只会带来婚姻家庭的矛盾、分化。以及,如果我们能从痛苦中学会成长,不把痛苦带给下一代,都会有一个相对好的未来。
“畸形恋母”不是所谓的家族遗传,而是无力的爸爸、孤立无援的妈妈和强势的奶奶配合而成的产物。
其实,不论是畸形恋母,还是病态恋父,都是童年和至亲的关系没有发展好,作为心理失衡的当事人,为避免自己及家人痛苦,可以找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分析,在与咨询师建立关系中,学会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
四、如果遭遇了这样的婚姻,该如何自救?
首先,我们要摒弃疗愈伴侣的想法,有的人可能觉得用“爱”可以唤醒对方,对方打我是无意的,平常对我这么好,打我只是一时冲动……警惕这些自我洗脑,其实这些洗脑是自己缺爱的反应。
这就好像,一个月入三五千的穷人明明自己都没过上好日子,却要通过借钱、网贷来施舍路边的乞丐,只会让自己更加贫穷。
其次,如果伴侣在与你相处的过程中,没发展到家庭暴力,仅仅是过于听从长辈,而你也能感受到温情,不想就此分道扬镳,那就需要邀请丈夫到正规的心理机构共同进行心理分析。如果能共同成长,便可以继续发展下去,如果不能则需要及时停止,以免发展到冷暴力、暴力的地步。
最后,我们要建立敏感的自我觉察,觉察自我的需要与情绪反应。对于爱控制和干涉家庭的婆婆或岳父,要坚决维护自我的边界,从维护自己做起。对孩子也是一样,不要习惯性地满足、控制孩子,要先满足自己。
书籍《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告诉我们,没有一段关系是永恒的,更没有一段关系是完美的。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能拥抱当下的经验,不抗拒、不评断、不否定、不扭曲、不假饰,如果能放下所有【我应该怎样】的概念,如果知道你我他都不是固态的物体,而是当下活生生的动态经验,会在每一个崭新的时刻鲜活地绽放出来,那么,我们就会温柔地做自己,也让他人做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