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长大,要娶妻生子,离开妈妈与妻子一起生活,这对于没有及时充分完成心理分离的母亲来说是一种冒犯和争夺,婆婆就容易与媳妇之间产生竞争心理,产生出无意识上的爱的争夺。
而妈妈跟女儿的关系中也存在着依恋分离,随着女儿的长大,离开妈妈与丈夫一起生活,这对母亲来说是一种交托,和另一个人继续关照和爱护自己的女儿,因为爱女儿而爱屋及乌,出现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的情形。
婆婆好,感激,婆婆不好,淡然。这是豁达媳妇面对婆婆的姿态,这个姿态背后需要丈夫的有力支撑,而这个支撑通常来自于丈夫的成熟度和对婚姻关系的认知。
只要妻子还跟自己好好过日子,那么婚姻关系就是第一位,夫妻关系大于父母关系,夫妻关系的稳固,加强了妻子的归属感,就会出现妻子与丈夫共同分担生活,共同持家的局面。
丈夫立场清晰,妻子通常不会过多的跟婆婆计较,甚至会出现为了给丈夫面子而对婆婆示好和适当的顺从,因为她本身就是获胜的那一方。
回到这位朋友的问题。从你的现实情况来看,你们买的房子离丈母娘家很近,方便彼此的照料,将来丈母娘老了,也需要你们的照顾。你要看到现在丈母娘来照顾女儿,付出的同时也在获取亲密。
妻子生孩子之后,不上班在家照顾孩子,平时你也在分担家务,丈母娘也过来帮忙,养孩子对妻子来说并不会是太大的负担,但她仍然对婆婆有怨言,可以考虑她对婆婆的抱怨是在释放内心的焦虑,如果有人在家带孩子,她就可以去安心上班。
妻子选取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理由,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受害者,这样就可以分解自己因为生孩子不能去上班而产生的身份焦虑。你要看到她因为生了孩子,别人只看到她是孩子的妈妈,而很少看到她本人,很少关注到她本人的内心焦虑,妻子的抱怨有着多重含义。
当你看清楚婆媳间的症结,就容易找到了自己相应的定位。当你看到了妻子的身份焦虑,就会去肯定她自身的存在感,包括她首先是你的伴侣,然后是孩子妈妈,她在你心中是第一位的,多向她表达你对她的重视,你这样做是在肯定她的妻子身份及昭示她的生存权利。
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她的存在表达深切的关注,你的妻子会因此而感到你的爱,她就不会去找婆婆的麻烦。
你是一个尽职的男人,全力尽责的照顾家庭,这是值得称许的,而透过婆媳关系洞察自己生活中正在发生着什么是你的功课。祝福你!
中国女性在寻求情感自立的路途中,是双重标准的。
潘幸知寄语:
为什么婆婆跟媳妇的矛盾,相对大于丈母娘和女婿的矛盾呢?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决定的,媳妇和婆婆住多于丈母娘和女婿住,婆婆带孩子仿佛天经地义,所以矛盾也相对较多;
第二,中国女人对婆婆是又要又恨的,这个要,来自比较,比如,别人家的婆婆都给房子车子,别人家的婆婆都带孩子,我家的婆婆怎么就不行?这个恨,同样来自比较,婆婆的教育理念(或者对一个男人爱的方式)跟我的不同,我自己的孩子,我的教育方法好,婆婆的不好,我肯定不愿意让步。等等。
而从社会进步的角度,从接受教育的程度来说,新一代一定优越于上一代。所以,婆婆和媳妇,甚至和儿子,都会有所谓理念上的差距。
中国女性在寻求情感自立的路途中,是双重标准的。有些女性“索要”男性家庭的重度彩礼(我的重点是在索要,有的索要甚至超过了婆婆家的能力),等于是对婆婆大家长身份的认可。
那么,很多女性既然认可了婆婆的家长身份,心甘情愿的认为自己是“嫁”到对方家,那么女性所谓的平等,会在很大程度上非常难以被认可,同时需要想办法妥协自己,迎合对方的家庭文化。
同样,我们既然选择婆婆照顾小孩,就要有最大程度的不伤及原则的妥协,当然这个原则是什么,我们需要反复思量,而不是对孩子“事事包揽”,或者一定要求按照自己的教育方法。
因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是社会化的产物,而非一个人的产物。如果我们没有选择让婆婆照顾孩子,那么我们需要更多付出,也有更多主动权,但可能同时丧失了自己工作的权利,等等。
在这个男性的案例中,他的妻子之所以有抱怨,一方面原因在于“传统都是婆婆带孩子,何必让我妈那么辛苦”的思想,另一方面,“像犯错事的孩子”一样的男人的母亲,是没能融入到两个人的家庭文化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丈母娘可能更容易融合进来,他们相互的代沟更低。
我们女性需要意识到,找婆婆带孩子,这是把双刃剑。却绝不能,又要婆婆照顾孩子,又要婆婆完全听从自己的方法,结果双方争夺家庭的“家长权”(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权利),男人作为中间人,左边帮帮右边帮帮,却最后里外不是人,最终选择逃避,成了家庭问题的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