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视频,直接惊掉我的下巴。
一名妙龄女子,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的衣服全部扒光,进行了一系列辣眼睛的操作,时间长达50分钟。
背后原因让人无语。
女子想带自己的猫去健身,可是工作人员拒绝了。
一开始,她只是飙脏话,辱骂工作人员。
再次被拒绝后,她直接对健身教练上手了,旁人拉也拉不住。
后来,她干脆脱光自己的衣服,全裸健身。
故意在众人面前深蹲、做各种辣眼睛的姿势、还试图扰乱其他健身的人。
围观的人很多,女子也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直到警察来了,以“妨害风化”罪将她带走,事情才平息下来。
在场的工作人员说,这已经不是女子第一次试图违反健身房的规定了,这次实在是闹得太过了,才不得不报警处理。
一名成年人,在公众场合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啼笑皆非 。
现在,有太多成年巨婴,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放纵自己的情绪,却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
殊不知,控制不住情绪,最终买单的是你自己。
02
我们身边,因为情绪失控而发生的悲剧,太多太多了。
重庆一对夫妻吵架,妻子欲开车离开,丈夫怒气冲冲追出来,张开双臂挡在车前面,疯狂捶打挡风玻璃。
下一秒,妻子情绪失控,踩下油门,丈夫摔了出去,后脑勺着地,当场身亡。
在警察局里,妻子一脸懵逼,嘴里念叨着:如果当初不这么生气就好了。
美国某中餐厅内,警察在厨房发现了一具5岁女孩的尸体。
调查之后发现,原来是女儿不听话,母亲情绪失控了,一怒之下,她狠狠捶打女儿头部,发现女儿口吐绿色液体才停止。
为了隐藏这次谋杀,两夫妻用盐对尸体进行了腌制处理。
面对警察,这位母亲说:我也不想那样对我女儿,但有时候真的控制不住。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情绪就像心魔一样,失控了,就会把你吞噬。
一时的情绪失控,会害了别人,也会葬送了自己。
03
王尔德说:我不想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我想使用它们,享受它们,支配它们。
这大概是所有人的心声了。
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依旧会被自己的情绪支配。
在很多时候,情绪超过理智,最后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像前面的几个例子那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应激”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会情绪失控,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因为受到了应激源的影响,自动开启了“情绪应激”的模式。
过激的情绪应激反应,背后深层的原因是“见诸行动”。
见诸行动,是指一个人在未察觉的情况下,受到情绪驱使,做出无法控制的、冲动的行为。
精神分析师Maria Ponsi指出,会将内心冲动见诸行动的人,对于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后果也是默然的、不在乎的。
在见诸行动时,这个人的行动是先于思考,甚至完全没有思考,行动已经代替了他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如果一个人频繁出现见诸行动的情况,也意味着这个人缺乏足够的能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长期处于情绪失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爆发时足以摧毁一切,让身边的人唯恐躲之不及。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知道情绪失控会带来不良后果,但调节情绪依旧是道难题。
04
为什么调节情绪这么难?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除了基因、人格障碍、注意力缺陷等先天因素影响,和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有着巨大的关系。
比如,从小就被溺爱的孩子,就难以发展出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
电影《误杀》里,坏男孩素察,生活在一个有权有势的家庭,妈妈对他极其溺爱。
儿子把别人眼睛打瞎了,她第一时间用金钱摆平,随后还跪在地上给儿子的手上药。
在爸妈的宠溺之下,素察无法无天,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对着弱势的母女也毫不留情。
最后,他也失控的情绪而丢了性命。
孩子的情绪发展不完全,更加容易产生情绪应激反应,比如通过大哭大闹激烈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
溺爱孩子的父母,会在不经意间,强化孩子不良的情绪应激反应。
孩子发现自己情绪失控,需求反而能得到满足,父母还会来安慰自己,也不需要负情绪失控的责任。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回避自己发脾气的原因,任由着自己的情绪发泄。
在他们看来,学习调节情绪、稳定情绪完全没必要。
长大后,发脾气也是他们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他们缺乏同情心,完全不在意他人的需求。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即便和人相处不愉快,也会依赖于这种情绪模式带来的权力感与控制感,从而缺乏调节情绪的动机。
父母的溺爱,是温柔的陷阱。
被溺爱的孩子,会被失控的情绪限制一生。
相反,被过度忽视的孩子也会如此。
05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一个14岁的女孩,用非常残暴的手法,将自己11岁的亲生弟弟杀死了。
女孩是家中老大,长期被父母忽略就算了,平时弟弟妹妹出了什么事,父母总是先指责她。
弟弟妹妹眉头皱一下,都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安慰。
而自己,永远不被看见。
在一次和弟弟的争执中,她情绪失控了,把刀对准了自己的弟弟。
童年时期遭到忽视的人,也很难发展出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
因为父母平时忽视孩子的情绪,只有后果严重的时候才会稍加关注,就会强化孩子的情绪应激反应。
发泄情绪的后果,可能是责罚,但也可能是作为弥补的短暂关怀。
无论哪一种,在情绪失控的尾声里,才会有来自父母的回响。
不同的是,被忽视的孩子,其实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但是一旦进入应激状态,他们会停不下来,甚至变本加厉。
说这两点,主要是希望有孩子的家庭,要注重孩子情绪应激能力的培养。
情绪的调节,和童年时期的经历息息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的情绪,就是不可控制的野兽。
06
一个人,不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该使一切行动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毕竟,学会自我控制才是获得真正自由的唯一方法。
美国情绪管理方面的专家罗伯特·艾伦创立了自己的“制怒三部曲”,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
第一步,识别诱饵。
花一段时间,比如一周,记录下所有是你情绪失控的事情,分析背后的原因。
第二步,识别需求。
每一次情绪失控,背后的深层原因,都是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
而最常见的需求,通常可以归为以下两类:
✔尊重和被理解
✔物理或者心理的领地被侵犯
当你情绪即将奔溃的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两个需求中,是否有一个被侵犯了?”
“我生气是不是因为某人没有给到我应有的尊重?”
“还是我的心灵边界被侵犯了?”
或者,有可能是二者同时受到挑战。
第三步,满足需求。
当你清楚了自己的需求之后,便不会再急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着眼于如何满足需求。
认识一个脾气特别不好的妈妈,经常对儿子大吼大叫。
原因是她工作真的非常忙,每天都要不停地开会,要应付各种各样难缠的客户,
下班回到家后,孩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作业不好好做,饭也不好好吃。
每次她想休息一会,孩子总要惹事。
我们聊过天之后,她意识到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只是想要一段不被打扰的休息时间。
于是她告诉儿子:“妈妈很累,需要休息一个小时,你先自己写作业,一个小时以后,妈妈来为你辅导题目。”
孩子也心疼妈妈,于是便乖乖听话了。
精神科医生Judith Orloff说过:在任何情况下,你如何做出情绪反应,都是一种选择。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要学会管理情绪,敢于直面自己的情绪。
努力调动积极的情绪,尝试控制消极的情绪,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
要记住,情绪是你的,而你不是情绪的,千万别让情绪反客为主。
俗话说得好,一分脾气,七分害。
收得住脾气,才能接得住滚烫的人生。
给小楼的文章点个“在看”吧,记得随手分享,让更多人学会调节情绪~
哪怕只是一点点改变,也一定比沉默好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