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admin
西方舆论以有意无意的错误翻译来误读、抹黑、构陷中国,并非太阳底下的新事,背后反映出十分深刻的软实力竞争。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煞有介事地“引用”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一句“语录”:“冲啊,边冲边杀,让鲜血染红我们的道路。”西方媒体随之上演了一场以讹传讹的经典戏码,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甚至妄言“华为威胁要让西方血流成河”。然而事实真相是,任正非的讲话对象是正在开展技术攻关的华为研发团队,原话则是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日常俗语:“杀出一条血路。”“误会”澄清之后,一些西方媒体依旧不肯认错,英国广播公司(BBC)言之凿凿地称是任正非不了解英国人,“生活在和平社会半个多世纪的西方公众”不是都能普遍认同中国商人鼓励士气的军事词汇。
西方舆论以有意无意的错误翻译来误读、抹黑、构陷中国,并非太阳底下的新事,背后反映出十分深刻的软实力竞争。
第一,将扩张的标签贴给中国,反映出以己度人的文化偏见。中华民族的性格底色是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在大河流域赐予的天然沃土上,农人只要辛勤付出就会获得收成,所以不求空间之扩张,唯望时间之绵延。儒家文化向来倡导“文德”,孔子尽管赞成西周灭商是为民请命的大义之举,但对于不得不使用武力的武王伐纣多少还是持保留态度,孟子尤其对牧野之战中“血流漂杵”的惨烈场景耿耿于怀。中西方文化在此处便产生了一个关键差异——中国重文、西方尚武。作为西方的文明源头,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受制于肥力不足的半岛盐碱地和雨热不同期的地中海气候,为了弥补粮食缺口只能向外部的农耕区不断扩张。古罗马人征服埃及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掠走面包和面包师。直至古罗马灭亡,欧洲形成封建领主制,“领主(lord)”一词在古代英语的词源就是“守护面包的人”——生怕别人把面包抢回去。直到今天,从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一路走来的西方世界,仍然无法理解中华民族的对外关系传统——“不假求于外”。
第二,以误导性词汇译介中国,反映出指鹿为马的舆论伎俩。实际上,西方学术界以明知故犯的错误词汇译介中国,已经持续了数个世纪。美国学者包华石曾做过研究:为什么17-18世纪欧洲学者掀起“中国热”与“中国红”,19世纪起突然转变为“中国冷”与“中国黑”?热变冷、红化黑,都不过是一种贬低他者、抬高自己的“文化政治”,翻译策略正是用以强化“西方优越论”的某种老生常谈。与古罗马奴隶制、中世纪农奴制的欧洲截然不同,中国自秦代废除封建、编户齐民之后,主流文化认可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具有历史进步性。与此同时,中国自古就设置了负责监督吏治的御史台,毫无疑问,这样的政治功能会消解西方人对于所谓中国专制独裁的偏见,于是,19世纪起西方学者历来将其错译为用于“审查百姓”的Censorate,而非“监督官吏”的Inspection。近年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学者将中国坚守的“韬光养晦”译为暗藏杀机的“隐藏力量,等待时机”,背后的舆论动机昭然若揭。
第三,中国形象被扭曲,反映出我们自身存在的软实力逆差。在美国官方话语中,“软实力”历来与“意识形态斗争”紧密相连,美国长期在国际规范层面建构某种“软霸权”,使任何不见容于所谓自由世界秩序的国家都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很多时候理不屈而词穷。据统计,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有280个关键词来源于西方。换言之,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只能在别人的概念框架中获得解释,好像离开了别人的命名系统,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我们生活的意义来自于别人的定义。然而,汉语与西方语言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传统迥然不同,相互之间在翻译术语与俗语时,如果不能深入文化与价值观层面,结果必然词不达意。因此,中国政府、企业和文化界在与世界互动时,很关键的使命是要体现出中国与西方客观存在的理念差异。唯有尽快弥补软实力逆差,我们才能够客观展示出一个对内亲民爱物、对外济弱扶倾的中国形象,才能够号召更多国家与中国携手并肩,超越“国强必霸”的西方大国路径,构建更加包容、普惠、公平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