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追大熊猫22年 未曾谋面但知道它们一切都好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刘星辰

  追大熊猫22年 未曾谋面但知道它们一切都好【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管理站站长廖亮:】

  2022年,是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管理站站长廖亮寻找野生大熊猫踪迹的第22年。

  从发现大熊猫粪便,到首次拍摄到活体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影像,廖亮等了18年;从1只大熊猫的“孤独”背影,到2只大熊猫“同框”,廖亮等了2年。更大的成果,在过去十年的后半程逐渐显现,红外监测相机多次记录下大熊猫的身影。但到如今,除了影像,在保护区内,廖亮都没能与大熊猫见上一面。

  谈及未曾谋面的大熊猫,廖亮有遗憾,但也很欣慰:“多年未见,说明它们不曾有严重伤病,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虽未谋面,但我知道它们一直在好好生活。”

  深山寻踪

  每年至少进山8次每次花费7天

  2000年,毕业不久的廖亮被选拔参加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搜寻大熊猫踪迹。弹指一挥间,追大熊猫的日子已有22年。

  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岷山南麓,植被繁密,是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的核心栖息地。

  2001年夏天,廖亮跟随调查队进入位于绵竹、什邡的九顶山区域开展工作。当上到海拔2100米,翻过名为“大杉树”的山梁后,他们发现了含有未消化竹纤维的大熊猫粪便,辨别后确认,德阳绵竹境内的确存在野生大熊猫。

  廖亮所在的巡护队,每年至少要进山8次,每次大概会花费7天,徒步跋涉十几公里的山路,才能完成巡护工作。“也不是刻意去找活体大熊猫,我们主要是通过固定路线,沿途寻找它们的活动痕迹。”廖亮介绍,根据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情况,调查队会选择一条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没有竹子到有竹子、包含各类地形的线路,然后根据个人工作经验,搜寻判断大熊猫的生存状况。

  在2004年的一次巡护中,廖亮与队友“偶遇”了一头野生黑熊。或许是一行人行进路线距离它太近,黑熊不断地咆哮示威。“第一次面对大型野生动物的威胁,我以为它要扑过来,人都麻了。”廖亮说,稍微安定下来后,大家判断黑熊可能是察觉到人的行动,受了惊吓,于是决定原地不动。咆哮声持续了一分钟左右,黑熊自行离开了。这头黑熊,是廖亮在巡护过程中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活体野生动物之一。

  建走廊带

  为小种群大熊猫提供交流通道

  目前,我国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和秦岭6大山系,九顶山小种群属于岷山山系,涉及什邡、绵竹等地。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九顶山小种群大熊猫栖息地遭遇了严重损毁。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松表示,一个大熊猫种群若要长期存活,其种群数量至少需要维持在40只左右。而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九顶山小种群仅有35只野生大熊猫,与第三次调查结果一致。

  栖息地碎片化严重,种群割裂导致大熊猫难以交流繁衍,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在相对“孤立”的种群之间建立大熊猫走廊带,加强栖息地修复,维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土地岭大熊猫交流廊道的建成,连接了九顶山、宝顶沟、千佛山等大熊猫栖息地,为九顶山小种群与岷山山系最大的虎牙种群交流提供了“通道”。

  同时,为了保护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绵竹市采取“一矿一策”办法,于2018年完成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矿权清理整顿,封闭井硐243口,生态复绿10.4万平方米。

  红外监测

  近10年多次拍到大熊猫的画面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每十年对大熊猫野外数量、栖息地及种群状况进行调查。1976年,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熊猫数量为2400多只。1983年,大熊猫栖息地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部分野外大熊猫面临“粮荒”问题,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114只。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大熊猫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保护管理计划》,到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再到大熊猫栖息地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逐步深入。

  2003年,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熊猫数量为1596只,较上一次调查增加了496只。

  野生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海拔1200米到3800米的森林中,受地形地势条件限制,早期的“追”熊猫工作只能依赖调查、巡护人员徒步前往山内,用肉眼搜寻大熊猫的踪迹,没有任何辅助工具。2018年开始,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开始安装用于监测的红外相机,近距离“追寻”野生大熊猫。“我们发现了大量野生大熊猫的生活痕迹,但直到2019年,才第一次看到了活体野生大熊猫。”廖亮说。

  2019年,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的背影,2020年拍摄到大熊猫的正面。2021年,第一次拍到大熊猫“母子同框”,第二次拍到“肛周腺标记行为”,这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德阳首次拍摄到大熊猫进行标记行为。2022年,红外相机还拍到大熊猫“抬头打望”。

  从2019年至今,绵竹已经连续4年共5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活动影像。

  国家公园

  保护举措越来越科学化精细化

  2015年2月,国家林业局公布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375只。

  2021年,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其中绵竹境内有385平方公里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廖亮表示,近10年来,国家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专业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保护举措越来越科学化精细化。“拍摄到它们的活动,说明该区域大熊猫生存状态良好,保护区内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廖亮说。

  在绵竹,大熊猫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安装在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不仅拍到了大熊猫,还拍到了川金丝猴、牛羚、林麝等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黄喉貂、黑熊、红腹角雉、斑羚、藏酋猴、血雉、豹猫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其他野生动物。

  从2人到25人,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管理站的野外巡护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但稍有遗憾的是,所有人都没有在保护区见过野生大熊猫。廖亮说,一般来说,野生大熊猫是不会亲近人的,除非它有伤病,或者生活栖息地发生了变化,需要寻求帮助时,才会主动靠近人类。“工作这么多年,没有见过大熊猫不算什么,因为我知道它们一直在好好生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冷宇 记者 王祥龙

  人物画像

  廖亮

  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管理站站长,日常巡护在最高峰海拔达4989米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致力于寻找野生大熊猫的踪影。从发现大熊猫粪便,到安装红外相机记录下大熊猫活动影像,22年来,他一次次跋山涉水,周而复始地检查野外监测设备,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2021年,廖亮被评为“最美德阳人”。

  十年感悟

  “10年,从大熊猫单独行动到‘母子同框’,我们记录到了它们的珍贵影像,同时,也拍到了金丝猴、牛羚等大熊猫伴生动物。保护大熊猫,不是局限于物种保护,更重要的是保护生灵们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

  《华西都市报》2022年10月16日A23版

【编辑:刘星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