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江西永修10月25日电 (刘力鑫)第四届长江江豚保护日暨第三届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论坛(以下简称“论坛”)25日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举行,数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齐聚鄱阳湖之滨,聚焦长江江豚的保护现状和未来形势,共谋长江江豚保护大计。
被誉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和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而位于江西省境内的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则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秘书长傅琼华在论坛上致辞时表示,鄱阳湖承载了近半数的长江江豚,被誉为长江江豚“最后的家园”,保护好鄱阳湖,就是保护好长江江豚生存的“半壁江山”。“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在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领域坚持科研、科普相辅相成,践行研究与促进。”
图为航拍一头长江江豚出现在江西鄱阳湖水域。(资料图) 刘力鑫 摄南昌大学教授胡振鹏以“科学应对特大干旱,保护鄱阳湖湿地健康”为主题,以2022年鄱阳湖特大干旱特征分析为切入点,细致分析了鄱阳湖长期低枯的原因,并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十分必要。他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调枯不调洪”“江湖两利”的原则,他认为两原则将为生存在长江流域,特别是鄱阳湖的长江江豚创造稳定的生存环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深入推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逐步增加,鱼类小型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物多样性出现恢复向好迹象,但长江流域江湖阻隔、岸坡硬化、航道维护、航运发展等人类活动影响依然长期存在,长江江豚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针对未来全国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徐跑提出了几点展望。一是开展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尽快突破技术瓶颈,为长江江豚抢救性保护建立“保种屏障”,同时建立长江江豚谱系样本库和遗传信息库。二是加大生境保护力度,尤其是建立长江江豚应急救护预案。三是加快推进迁地保护,具体包括建立新的迁地保护群体、推进现有迁地水域基础条件建设、完善迁地群体种质交换机制和适时开展迁地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四是建立健全保护体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着重对江西省的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建议江西省制定《江西省长江江豚保护十年行动计划》,发布“十年禁渔”之后首个省级“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二是增强鄱阳湖江豚保护与中下游江豚保护的融合性,支持迁地保护、繁育保护、野化放归,促进保护融合。三是规范管理各类社会组织和旅游机构在湖区的活动,鼓励科研和智慧监测系统深度支持江豚巡护和生态旅游。四是整体提升江西省江豚研究和保护的国际影响力,支持国内外机构合作研究,推动成立江豚省级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日的论坛上,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透露,根据前段时间刚结束的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初步观测结果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较2017年(调查)的1012头有所恢复,宜昌葛洲坝下、黄石戴家洲、江西湖口和江苏的部分江段,数量呈现明显增长,武汉江段等一些过去的分布空白区也发现了长江江豚。“此外,发现母子豚的数量也显著增加,预示未来种群可能有较大恢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