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北京冬储大白菜下月迎上市高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李岩

  北京冬储大白菜下月迎上市高峰

  今年大白菜收成回稳,批发价略有下降;百余种“特菜”落户北京,丰富市民“菜篮子”

  北京进入深秋,以大白菜为主力之一的冬储菜已经上市。10月20日,新京报记者从新发地“白菜大王”王永志处获悉,今年新发地冬储白菜的供应量在1100吨到1300吨,每天供应的白菜大约能装满40辆大货车。王永志说:“今年白菜价格稳定,产地产量也不错,但现在还没到冬储白菜的时候,大约半个月后冬储白菜会大量入市。”

  而在供京大白菜的主要产地河北唐山玉田县,通过蔬菜经纪人、蔬菜产业协会、京津冀农产品行业联盟等渠道,供应北京的大白菜每年达20多万吨。

  另外,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北京开始引进本地不常见的蔬菜品种,截至目前,固定下来长期种植的有100多种,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今年大白菜收成基本回到原本水平

  王永志已在北京30余年,从最初的卖菜小贩,变成如今大白菜年销售量达2000万公斤的白菜批发商,被称作是新发地的“白菜大王”。

  王永志是河南周口人,在河南等地都有承包土地,用来种植优质大白菜。他告诉记者,新发地的冬储白菜主要货源来自河北玉田以及其他几个地区,“去年大白菜种植户受天气影响较大,收成只是往常的三到四成,今年收成基本回到原本的水平。”

  他说,今年产地收的白菜多,是个丰收年,价格优惠。“我现在每天会准备50吨左右的大白菜,用来保证日常白菜需求,批发价格维持在每斤七毛到八毛。”王永志表示,大白菜批发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价格目前处于稳定状态,近期也不会有大变动。

  11月上旬冬储白菜将大量入市

  王永志介绍,冬储白菜需要配合时间完成,市民一般选择在每年的11月份之后购入。他说:“天气是最主要的因素,像现在的天气白菜买回去放不了几天就烂了,等到11月上旬气温降下来了,就比较适合购入一些冬储菜,像白菜放一阵子会更甜更好吃。我预计再过段时间,白菜的价格还会下降一点。”

  每天凌晨2点到6点以及下午4点到晚上7点,是新发地市场白菜交易高峰期。王永志介绍说:“现在我一天售出给各大超市、市场的白菜稳定在八万斤左右,属于正常的销售情况。”去年,王永志在冬储菜需求高峰时期一天卖出了140万斤,他说:“现在不是白菜销售高峰,等11月上旬冬储白菜需求逐渐增多,我们的供给和储备量也会跟着调整。”

  ■ 探访

  唐山玉田进京白菜 每棵都可扫码追溯

  作为供京蔬菜尤其是供京大白菜的主要产地,从10月1日开始,河北唐山玉田县的大白菜分批上市,当地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怀宇每天至少采收10吨的白菜,多的时候可以达到30吨。

  玉田县距北京100公里左右。在玉田,最知名的是包尖白菜,外形如笋,下粗上细,故名包尖。包尖白菜适合储藏,在采收后储藏10天至20天,滋味回甘,口味更好,因此成为北京人冬季的当家菜。

  玉田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玉田白菜种植面积约15万亩,每年总产量91万吨左右,玉田包尖是主要品种之一。

  王怀宇已种了十多年大白菜,是玉田县知名的种植大户,他的合作社辐射周边多个村庄,主打供京白菜。每年销往北京的大白菜约有1.5万吨。

  在玉田,冬季大白菜的供应从10月开始,会一直延续到次年4月。玉田县农业农村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玉田县的白菜会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北京市场,比如蔬菜经纪人、蔬菜产业协会、京津冀农产品行业联盟等,仅通过这几个渠道每年就有20多万吨供应北京。

  近年来,当地打造“供京蔬菜”品牌,形成了面向不同市场的供应体系,其中优质白菜更是帮助种植者提高了收益。比如优质的“玉田包尖白菜”,2021年收购价达到每斤1.6至2.5元,远超普通大白菜,溢价高达30%。精品礼盒装包尖白菜,每盒两棵10斤左右,售价更是达到了98元。

  生产过程可追溯,也是玉田白菜新的特征。许多种植大户现在都在使用相关小程序,上传每一个阶段的大白菜管理措施。王怀宇告诉记者,在北京,消费者买到的白菜都有二维码,扫码后,即可看到播种、管理、采收、包装等全部环节的情况,“通过追溯码了解大白菜的生产过程,也可以让人们放心消费。”

  另外,玉田已有18个网上商店以及更多种植户自发的网络销售,大约5%的大白菜通过互联网销往北京及全国各地。

  ■ 保供

  大兴西红门冬储菜基地入库1.9万吨菜

  大白菜、土豆、洋葱、胡萝卜……位于大兴区西红门路一处占地两万平方米的高低温冷库里,储存着1.9万吨的冬储菜,每年9月至次年3月,多种新鲜冬储菜在此“越冬”,随时保供北京市场。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这处冷库是北京最大的冬储菜保供基地之一。

  “每年7月份开始,工作人员会前往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多个蔬菜基地,了解冬储菜货源情况,并对蔬菜进行田间督导,保证蔬菜在采收、包装、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品质。配送的过程中,也会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天气过热或降雨等对冬储菜品质造成影响,保证入库的冬储菜足够新鲜。”北京首农大厨房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世鑫告诉记者,公司下属服务保障事业部蓝丰蔬菜配送有限公司在1996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市级蔬菜配送中心。

  “蔬菜储藏也是一门学问。”赵世鑫介绍,入储前,必须进行全面清扫并彻底消毒,以防止杂菌滋生污染蔬菜。入储后,要针对不同品种调节不同温度。比如,洋葱适合温度为0℃至0.5℃,湿度50%至60%;土豆适合温度为1℃至3℃,湿度适合高一些,防止干皮缩水,一般控制在80%至85%。

  赵世鑫说,负责蔬菜储备的相关工作人员每天进行库房巡视,重点检查库房温度、湿度以及商品质量、数量、库房安全等,“虽然同样是冬储菜,但耐储性上也存在差异。为此,每个年度承储周期内会对蔬菜进行三至四次的轮储。”

  ■ 变化

  上百种“特菜”落户北京 冬季也能尝鲜

  随着全国蔬菜供应量增加、物流运输提速增效以及特菜本地化种植,在北京的冬季,市民每天吃上不重样的新鲜蔬菜,早已不是件稀罕事。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红岺向记者介绍,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北京开始引进绿菜花、生菜等本地不常见的蔬菜品种,来自国内其他区域乃至国外的蔬菜品种进入北京,“我们把这些菜叫特菜,这些年来,北京前后引入了数百种特菜,截至目前,固定下来长期种植的有100多种。”

  “特菜”变“大路菜”

  从单一的大白菜,变成上百种特菜,这背后离不开特菜种植技术的推广。

  一个蔬菜品种,要想引进北京,要经过多项试验。首先,从世界各地来的蔬菜,到底哪些性状具备本地化的商品性,都需要经过试验论证;其次,这些蔬菜到底适应不适应北京的气候环境等条件,也要进行适应性试验,对表现不好的品种,还要种植第二茬进行改善;适应性试验成功后,在大兴、昌平、通州、门头沟等地设点,进行示范种植;最后,进入推广阶段,农户自主种植。

  一种菜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至少花费十多年。李红岺表示,这些年,北京前后引入了数百种特菜,截至目前,固定下来长期种植的蔬菜有100多种,可以说让“特菜”变成了“大路菜”。

  一年四季有“鲜”菜

  现在的北京市场,一年365天都能买到“鲜”菜,这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力量的支撑,农技推广者称此为“周年均衡供应”,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去市场,市民都能买到想买的蔬菜。

  “在供应量充足、品种多样的基础上,北京蔬菜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李红岺说,以大白菜为例,每年五六月是大白菜的淡季,不过,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春白菜也就上市了,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同时,蔬菜向着多样化趋势发展。”李红岺介绍,白菜逐步细分品类,有泡菜专用的大白菜,有适合生吃的白菜,有营养更丰富的橘红心白菜等,这些功能性白菜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

  ■ 回忆

  四五十年前一家五口人要囤300多斤大白菜

  北京人一辈子得吃多少大白菜?在老北京眼里这都是有数的——有人说,一个北京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四五十年前,人们的冬天是从拉着平板车去买大白菜开始,现在,“冬储菜”的招牌,仍是秋冬交替时商超和市场的“流量密码”。

  冬储大白菜要排队领号、按需购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冬储大白菜为题材的老照片里,人们和菜之间大多保持着同样的姿态:挂斗卡车上码得如山的大白菜密密麻麻,填满画面的一角,市民们有的戴着套袖系着围裙,有的推着三轮车,在车前排起一列列长队,热火朝天地搬运着。

  对这些画面,今年62岁的林佳维太熟悉了。四五十年前,林佳维家住天坛南桥湾附近,她记得每到下午两三点,有个大嗓门的半大老头儿会在菜棚子里喊一句“开秤喽”,街坊四邻就忙不迭地往菜场跑。“黄瓜、西红柿、土豆是最常吃的菜,当时几分钱一斤,每天的供应量有限。”林佳维说,白薯、蒜苗得算是那会儿的高档菜,得靠“小道消息”才能在菜场买到,有时还需要派出家里的“运动健将”才能在人堆儿里挤出重围。

  与此相比,冬储大白菜是最能给人安全感的,“冬储大白菜不在平时的菜场里卖,大多时候要等车开过来现场卖。街坊们听着信儿就到了卸车的地方,排队领号,按需购买。”

  在林佳维印象里,那时候的每年冬天,自己一家五口人总要囤上300多斤的大白菜,“听着挺多,一棵菜十斤左右,真算下来也就三十多棵。”

  白菜帮子舍不得扔 剁馅儿蒸包子

  平房院子里码放大白菜是有讲究的。在房檐下边,台阶两头码上砖头,木条木板两端须得搭放在砖头上,一层一层的大白菜插空放好,最上面盖上夹被或是苫上一块塑料布。林佳维说,这样才能保证大白菜上下透气通风,存放更长时间。

  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林佳维记得每一棵白菜都能被父母物尽其用。大白菜帮子也舍不得扔,母亲总用来剁馅儿蒸包子。细嫩的白菜心儿最是稀罕,老爸总会把它们留起来积酸菜,“那得用冒着热气儿的米汤或者面汤过遍水,然后再放进冷水里,才能锁住白菜的鲜脆,最后再放进干净的坛子里,就是一整个冬天都吃不完的美味。”

  林佳维记得当时冬日饭桌上的雪里蕻、芥菜疙瘩只能算是配角,最馋人的还得是“当家菜”白菜粉丝豆腐,“这得是家里‘有条件’的,才能这么吃。”

  傅晖梓今年三十岁,十余年前姥姥家里也要冬储大白菜。“现在家里不囤大白菜了。”傅晖梓说,姥姥家已经搬进楼房,而对于自己的小家庭来说,开火做饭已是件奢侈事,“可一说冬储菜上市了,也会关注,就像小时候听运菜的‘三蹦子’经过家门口,就知道入冬了。”

  林佳维也说,现在几乎没有了囤白菜的习惯。她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住了楼房,再没那么一块房檐下的地方留给大白菜;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的蔬菜种类丰富,琳琅满目,也无须囤上百斤大白菜。但逢冬储菜在家门口商超里上市开卖,她也总爱去凑凑热闹,图的就是一个过冬的氛围,“觉得买了大白菜,这冬天才算来了,饭桌上有了这个,也才算有了滋味。”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妙,一句话把很多标志都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形象又记忆深刻,就像人们说到北京,就想起北海,北京人说到冬天,就想起白菜。——62岁北京市民林佳维

  (新京报 记者 陈璐 耿子叶 周怀宗 曹晶瑞 田杰雄)

【编辑:李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