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鲁迅名著《社戏》发表百年 故事原址“活化”水乡风情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上官云

  齐齐哈尔新闻网绍兴11月6日电(记者 项菁)一百年前,“文学巨匠”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描写了故乡——浙江绍兴“水乡社戏”独特风情。这是鲁迅所有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童趣记忆。

  一百年后,故事原址——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皇甫庄村,再现并“活化”鲁迅儿时划乌篷船、看社戏的场景。

大学生联合彩绘乌篷船 项菁 摄

  11月6日,在皇甫庄村河面上,一艘艘色彩斑斓的“乌”篷船,在一群青年的摇曳下自由划行,游客围观称奇。

第一届水乡社戏开幕式 项菁 摄

  乌篷船是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社戏》中多次提及的元素。和传统乌篷船不同,这些船的外立面既画了蓝色的波涛、灵动的荷花,也有越剧《梁祝》造型、鲁迅人像等鲜活图案。这些均由中国11所高校师生创作。

  “‘活化’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的力量。”参与彩绘乌篷船的“00后”郭翔受访时说,很多年轻人不了解乌篷船,但加上了色彩和图案,乌黑的船舶有了新生机,或许就能圈粉“Z世代”。

市集 项菁 摄

  郭翔是一名艺术类大学生,她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手中的画笔,让传统文化融入“青春圈”,赋予其新活力。

  上述创意来源于当地正在开展的2022年第一届水乡社戏活动。彩绘乌篷船、社戏节目选拔、专业剧团展演、非遗市集……《社戏》所著的鲁迅童年轶事,纷纷“活化”为传统和现代交融的特色活动。

安桥头村一家书店 项菁 摄

  “有传统底蕴,也有年轻、时尚元素。”孙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谢炜受访时谈及,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展现乡村振兴的新风貌,也能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寻觅久违的“故乡”,感受温馨的“童年”。

  “大文豪”的童年有何趣事?鲁迅儿时也划乌篷船吗?鲁迅爱看的社戏变样了吗?

  根据《社戏》所著,鲁迅看社戏的年龄在“十一二岁”,那时,他最盼望的就是从平桥村(鲁迅外婆家,今安桥头村),划乌篷船到赵庄(鲁迅舅舅家,今皇甫庄村)看戏。

  一百年过去,民众看戏不需要“挤在船头”,而是线上线下触手可及。如今,水乡社戏还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绍兴特色民俗活动,今天依然丰富着民众精神生活。

整面书柜摆放了鲁迅文学作品和与鲁迅相关的作品 项菁 摄

  绍剧《包公打銮驾》、越剧《红楼梦》、舞蹈《欢天喜地》、歌曲《水乡吟》……连日来,安桥头村大戏台下方座无虚席,不仅传统好戏连台,更有“Z世代”年轻人加入歌舞表演,艺术表现形式多元。

  一旁的村道上,设置了27个摊位,黄酒奶茶、乌干菜、千层底布鞋等本地特色集聚,民众逛市集、品美食、赏艺术。与此呼应的,还有村主干道两侧抢眼的书店、黄酒馆、咖啡馆。

  这家书店取名“北新书站”,入口处写着鲁迅的经典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进门左手边偌大的书柜上,陈列的全是鲁迅文学作品和与鲁迅相关的书籍。

  书店营业员告诉记者,这个书柜是最火的,来这里的游客不仅想找寻鲁迅童年的影子,也想沉浸式了解先生的思想。

  当经典文学“邂逅”现实生活,乡村悄然发生“化学反应”。

  “要让文学、艺术融入生活,成为城市乡村活力的一部分。”在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周令飞看来,对于传统文化,要平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保留传统的底蕴,也要在当下的时代留下我们脚印和色彩。”

  周令飞受访时举例称,鲁迅笔下的《社戏》《故乡》都是有童趣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把这样的经典作品“活化”到原址里,让乡村变得有趣,就能将欢乐带给村民和游客,让小孩、大人都能感受到乡村的趣味和美好。(完)

【编辑:上官云】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