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房家梁

  中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多场活动展现新时代生态保护成就

  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本报记者 管筱璞

  “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11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指出,“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围绕“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大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中国湿地成就展、湿地考察、发布《武汉宣言》等多场重要活动,全方位展示中国河湖综合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非凡成就,为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激荡起澎湃动能。

  什么样的区域可以称之为湿地?湿地保护为何重要?中国如何走出湿地保护的绿色发展特色之路?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

  我国已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开篇即以湿地起兴。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

  春日的公园青荇,夏日的田田荷塘,秋日的江畔芦苇荡,冬日的洲滩水鸟……人类总会与湿地相遇。湿地凭借覆盖地球表面仅6%的面积,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栖息之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潮湿的地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徐世球解释道,“湿地包含陆地上所有的水体,甚至还包含低洼地方比较潮湿的区域,再加上海洋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江肯定是湿地,洞庭湖、鄱阳湖、青海湖全都是湿地,人工水库也都是湿地。”

  徐世球介绍,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五大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等都属于湿地。其共同特点是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作为最早的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之一,《湿地公约》于1971年由18国代表在伊朗海滨城市拉姆萨尔签署,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经过50余年发展,《湿地公约》的内涵已由关注水禽栖息地和迁徙水鸟的保护,延伸到致力于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30年前,中国政府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此次由武汉市承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是中国首次承办该会议。作为公约最高决策机构,缔约方大会通常每三年召开一次,主要审议公约过去三年的执行情况、公约发展战略,修订《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通过相关决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届大会将以制定公约第五期战略规划为契机,推动审议通过《2025后全球湿地保护发展战略框架》,引领公约发展方向,并对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全球湿地保护作出规划,推动全球湿地保护开启新的篇章。

  据了解,11月10日,《湿地公约》秘书处将向包括湖北武汉、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江苏盐城等城市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是城市湿地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海南海口、宁夏银川、湖南常德、江苏常熟、山东东营等首次获此殊荣,再加上此次通过认证的7个城市,我国已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人退鸟进,湿地的鸟类变多了

  165条河流纵横交错,166个湖泊星罗棋布,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伴水而生的武汉坐拥16.24万公顷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9%,是全球现有国际湿地城市中唯一的千万以上人口城市。武汉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既是留鸟的家园,也是候鸟的重要驿站。

  “今年10月,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现身沉湖湿地,表明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告诉记者,这种鸟体型较大,对食物、安全性等生态环境要求很高,连续两年“报到”,与沉湖湿地多达7.8万亩的退养还湿不无关联。

  颜军从2005年开始观鸟,他还记得过去湖面四处可见养鱼的围网,对鸟类威胁较大。2018年拆除“三网”,2019年退养还湿,如今湿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鸟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的显性指标。”

  作为武汉唯一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湿地鸟类众多。2021年,来此越冬的水鸟数量达8.5万只。

  “周边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了。”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方瑛告诉记者,过去大家靠水吃水,往水域投肥料、饲料养殖,下地笼捕捞鱼虾,下湖抽取藕带,随意采摘野莲、野菱、芡实梗等现象十分普遍,经过近些年的宣传引导,已大为改观。

  “2008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曾因豆雁等鸟类吃庄稼多次被农民拦住、索要补偿。后来,武汉开始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有效缓解了矛盾。”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说。

  2010年,《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出台,提出在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实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区管理,明确禁止在保护区内实施以挖塘、填埋等方式破坏湿地等行为。2013年,《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出台,对退渔还湿和因野生动物而遭受损失的农户和单位实行分类补偿。

  “人退鸟进,湿地的鸟类变多了。”方瑛介绍,近3年,在沉湖湿地一共发现了8个鸟类新物种。过去雁鸭类、鸻鹬类非顶端食物链的鸟类比较多见,如今像白尾海雕、乌雕等大型猛禽及红隼、游隼等中型猛禽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沉湖湿地的鸟类生态链越来越完整了。”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慕名而来的游客、观鸟人士也越来越多。从周末时常客满的民宿,到打出湿地生态牌的瓜果蔬菜,无形中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近年来,武汉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将全市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0个湿地公园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奖励机制和湿地损害终身追责机制,确保湿地面积只增不减。

  2021年4月贯通的武汉交通大动脉四环线,为给20余个湿地湖泊让路,综合里程多绕了6公里;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退出经营性水产养殖,其他126个湖泊为渔业限制发展区,全面实行不投肥、不投药、不投饲的生态养殖模式;2021年,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责任范围……

  据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不断推进全市湿地修复和保护,组织实施了大东湖水网、六湖连通、四水共治等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开展了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结合“绿盾”专项行动,在沉湖、涨渡湖、上涉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实行退养还湿。近五年来,东湖水环境改善进入加速提升期,成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实践典范。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淡水资源保护项目首席专家雷刚说:“湿地保护好了不是一朝之功,可以说是几代人、几十年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中国的湿地保护,既考虑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提升,又综合考虑湿地为人服务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世界红树林的面积正以年均1%的速度减少。通过持续加强保护和修复,中国现有红树林地面积2.71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作为本届大会的议程之一,大会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推动在中国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平台。

  从热带红树林茂密的海南东寨港到北温带湖沼苇草遍布的黑龙江扎龙,从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到高原群山间的青海湖……辽阔的疆域、多样的气候、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类型多元的中国湿地。

  “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国际履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以占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的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目前,中国已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52.65%。

  展望未来,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显示,到2025年,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新增国家重要湿地50处;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春香参观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后表示,中国走出了湿地保护的绿色发展特色之路,这是值得向全球讲述的中国故事。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60%,城市是人与土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城市也是湿地保护难度最大的地方。“中国的湿地保护,既考虑了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提升,又综合考虑了湿地怎样为人服务。”王春香表示,“特别是城市里的湿地修复保护,中国成功考虑了怎样为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来服务,让湿地和城市共生共荣。”

  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长江沿线,“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渤海之滨,在辽宁盘锦湿地可观测到的黑嘴鸥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长到目前的上万只;高原湖泊滇池畔,红嘴鸥已连续30余年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飞往昆明越冬……持之以恒的保护,让中国湿地显现出更多活力,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今年6月1日,中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施行,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和办法,共同构建起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十年来,伴随《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文件出台,国家和省级层面累计建立97项湿地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政策制度体系。

  中国湿地的家底,也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的成果。作为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调查的国家,中国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将其逐步纳入国家林草生态感知系统,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湿地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湿地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健全,保护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近十年,我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

  谈及中国湿地保护,《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表示,在有关立法等推动下,中国已有一半以上湿地受到某种形式的保护,如成为国家公园、社区公园等。当其他缔约方看到中国的这种引领作用时就会明白,为何湿地保护如此重要,因为湿地保护也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透过《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这扇“窗口”,我们在感受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见证中华民族的山河脉动、万千气象的同时,更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全新理解。

【编辑:房家梁】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