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日本僧侣为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证实南京“731部队”驻地细节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宋宇晟

  齐齐哈尔新闻网南京11月30日电(记者 申冉)3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布一批新征文物史料情况。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为日本友人大东仁征集的数份档案资料,清晰展示了侵华日军“荣第1644部队”在南京驻地的细节,该部队因被证实在南京进行过大规模细菌战和毒气战试验而被称为“731部队”。

关于日军“荣第1644部队”的照片清晰展示了这支又名为“多摩部队”的细菌战部队当时在南京的驻地。 泱波 摄

  据馆方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底,纪念馆今年新征集和入藏文物史料453件(套)。其中自日本征集而来的51件(套)文物史料,是由纪念馆友人大东仁今年在日本当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非常有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专家认为,这批文物史料中有一部分为以往所未见,填补了空白,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泱波 摄

  纪念馆文物部主任艾德林现场展示了其中的几组重点档案资料,包括:侵华日军士兵新井淳的《阵中日志》、侵华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第十一中队《阵中日志》、日军“荣第1644部队”相关照片、“‘南京陷落’儿童教育戏剧卡片”等。

3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布一批新征文物史料情况。 泱波 摄

  数张关于日军“荣第1644部队”的照片中,清晰展示了这支又名为“多摩部队”的细菌战部队当时在南京的驻地—位于南京原“中央医院”(今东部战区总医院)旧址。根据史料,这里当年对外宣称是日军“华中防疫给水部”,实质是从事大规模细菌战与毒气战研究试验的机构,与侵华日军的“731部队”同样臭名昭著。

据不完全统计,近17年间,日本僧侣大东仁收集转交加上无偿捐赠给南京的资料已超过四千五百余份。 泱波 摄

  “我们可以看到几名日军军官在驻地前的留影,‘多摩部队’创立一周年演艺会的影像,以及最为重要的四张照片,拍下了该部队在南京举办类似‘变装游行’活动的情形,画面中清楚地显示出‘荣第1644部队’字样的标牌。”受纪念馆委托,参与新征文物史料研究鉴定工作的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告诉记者,“由于细菌战试验极其隐秘,后期日军又将相关资料大部分销毁,‘荣第1644部队’的实物资料极少,照片就更为少见。这组照片为以往所未见,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可以与1998年在南京发现的日军‘荣第1644部队’细菌试验受害者头颅相互印证,让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继续深化和细化。”

《阵中日志》反映了侵华日军在南京设立慰安所的确切时间以及运作情况。 泱波 摄

  除此之外,在新征集的侵华日军《阵中日志》中,对南京慰安所的设立和运行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例如,侵华日军士兵新井淳在1938年1月1日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从今天起,开设了慰安所。每个人30分钟,费用是下士官150钱(1.5日元),士兵100钱(1日元)。相当的热闹,一直处于满员状态。”

这批历史照片清楚地显示出“荣第1644部队”字样的标牌。 泱波 摄

  “‘慰安妇’制度是日军大规模的性暴力犯罪,是对人道的践踏,对文明的亵渎,为国际社会所不齿,‘慰安妇’问题已成为日本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和努力来回应战争的侵略性质和面向未来的试金石,这次发现的《阵中日志》等资料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有力铁证之一。”孟国祥表示,“对南京慰安所的了解,主要依靠受害者的回忆,日方的一些档案文献,以及日本研究者的成果,这本《阵中日志》反映了在南京设立慰安所的确切时间以及运作情况,这对我们认识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补充。”

  该批文物的捐赠者大东仁是一位日本佛教僧侣,自2005年起,近17年间,他收集转交加上无偿捐赠给南京的资料已经超过4500份。(完)

【编辑:宋宇晟】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