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上海2月5日电 题:为何此般“闹”元宵节?小习俗传承千年记忆
作者谢梦圆
“这个兔子身上为什么有那么多花纹啊?而且还会亮,好漂亮啊!”6岁的小秋指着悬挂的彩色兔子灯好奇地问身边的妈妈。5日,赏花灯、猜灯谜、包汤圆等元宵活动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举行,现场上百个造型各异的花灯组成一片流光璀璨的花灯长廊吸引不少带孩子的家长驻足拍照留影。
一旁的灯谜架上红纸片随风翻飞,纸上写着灯谜,辅以隐隐透出亮光的大红灯笼图案作为装饰。架子顶端每隔一段距离就伸出一根近一米的杆子,每根杆子上依次挂着两个纯色纸灯笼和一个兔子灯。兔子灯憨态可掬的模样引得孩子们纷纷仰头盯着看。
为什么元宵节一定要看花灯?
“原始社会利用火带来熟食和光明后,引发了人们对于火的崇拜,后来古人又开始崇拜天上的星星。所以说最古老的元宵节就是对火、星星这样发亮物的原始崇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介绍,很早楚地民间就有了祭祀“太一天神”的习俗,具体表现为从正月十五日傍晚开始点灯到天明。
对火的原始崇拜到了汉代形成了民俗化、社会化趋势。汉代社会受楚文化影响较大,民间也广泛存在祭祀“太一天神”的现象。
之后这种全民习俗又演变成了社会性的庆典活动。到了隋唐时期,一些统治者比较提倡看花灯的风俗,尤其是唐宋的统治阶级,甚至会发布放假政策。上行下效,至少到了南宋时期,元宵节已经成为盛大的、全民狂欢的活动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的文化广场中,一个孩子在玩可以拖动的兔子灯 谢梦圆 摄经历悠久历史的演变,南北方花灯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北方花灯的形态和花式更显正式、粗犷,南方花灯形式更多样自由、工艺更繁复、生活气息更浓厚。以浙江沿海为例,当地的元宵节灯笼多为“鱼灯”,以各色各样的鱼为创作灵感制成灯罩。而上海多为“兔子灯”,取兔子温和、繁殖能力强之意,期待人丁兴旺。
元宵节的花灯只是灯笼发展中的一种形式,喜庆场合必不可少的还有大红圆灯笼。元宵佳节除了悬挂圆灯笼烘托气氛,吃汤圆也是元宵节的“保留项目”。
68岁的奶奶带着9岁的孙女媛媛报名了包汤圆的活动,摆在祖孙两人面前的有两样原料——白生生的糯米粉团和黑黝黝的猪油芝麻馅儿。这是媛媛人生中第一次自己动手包汤圆,有些手足无措,不过身边的奶奶显然是个包汤圆的老手,只见她熟练地揪下一小团糯米粉,用拇指按成窝窝头的形状,加入适量芝麻馅儿,再补些粉、包上“窝窝头”,最后在掌心搓几下,一颗圆溜溜的汤圆就成了!奶奶一边告诉记者一边指导孙女包汤圆:“我从小到大每年过元宵节都要吃汤圆的,而且都是自己做。现在也想带孙女来感受一下。”
圆灯笼也好,球形汤圆也好,追根溯源是中国人对太阳、鸟和卵生神话的古老崇拜。陈勤建认为,崇拜“圆”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深刻认同,“圆的东西带有生殖意味,给予‘兴旺发达’或者说生命的延续。实际上我们是在无意识地继承远古对子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崇敬,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传承。”
在他看来元宵节的这些习俗都是极其重要的节庆仪式感,“节庆仪式感往深里说,这种文化的存在代表了一种文化身份,再进一步讲这代表了你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文化人性是由无数这样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或者说民俗活动组合起来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