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东西问丨朱塞佩·雷巴尔迪:千年“天宫”梦圆,中国如何助益全球太空探索?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刘欢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千年“天宫”梦圆,中国如何助益全球太空探索?

  ——专访月球村协会主席朱塞佩·雷巴尔迪

  中新社记者 郭超凯 马帅莎

  近期在北京展出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向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几代中国航天人耗时三十年,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建成了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

  千年“天宫”梦圆,中国空间站面向世界开放合作有何意义?未来将如何助益全球空间科学研究?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对后续载人登月又有何帮助?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月球村协会主席朱塞佩·雷巴尔迪(Giuseppe Reibaldi),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空间站的全球角色。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国空间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独立建成空间站,这对全球航天探索有何意义?

  雷巴尔迪:中国空间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在短时间内很快便建成。国际空间站历时十多年才正式建成,其结构相对更为复杂。与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的体积更小、更紧凑。中国空间站用少量的发射次数便完成三舱组建。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好空间站,这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023年2月,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上观看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空间站组合体模型。陈晓根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空间站被外界看作是中国探索深空的“前哨”,空间站建成对未来中国开展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有何帮助?

  雷巴尔迪:尽管中国航天员已在近20年前成功进入太空,但中国确实还需要积累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和空间站运营的经验。

  至于开展探月研究,大家都知道在太空中生存充满挑战,因此中国需要先学习如何在近地轨道开展空间站运营和航天员生存。近地轨道的生存探索是载人登月的第一步。之前中国航天员完成了短期和中期在轨驻留,空间站建成后,中国可以积累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经验,为载人登月奠定基础。

2023年2月,“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侯宇 摄

  中国空间站为国际空间科学合作提供新平台

  中新社记者:中国空间站面向世界开放合作,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中国空间站开展中外实验合作对人类探索太空有何帮助?

  雷巴尔迪: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使空间科学实验更具连续性。中国已和联合国达成协议,面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这些合作不仅面向主要航天大国,还面向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它们还没能充分参与到航天事业中来。

  国际空间站已运行20多年,但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的实验数量依然有限。中国空间站可通过重复一些国际空间站过去曾开展过的科学实验,增加统计样本和数据,得到更可靠的结果。我希望国际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和未来的商业化空间站在科学层面能形成互补。

2022年11月,广东省珠海市,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展出的“中国空间站”模型(1:1)内部。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对国外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展开国际合作持欢迎态度,您认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在国际合作方面还可以做哪些尝试和努力?

  雷巴尔迪:中国空间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国有句话叫“少说多做”,但我认为应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航天取得的成绩。

  开放合作非常重要,包括向公众开放,可以激发公众甚至国家层面的兴趣。现阶段,中国航天员常和中国民众交流,未来如果想加强国际合作,中国航天员可以向中国以外更广泛的受众,就空间站的工作生活进行互动交流。

2022年10月,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刘洋在中国空间站举行的“天宫课堂”第三课中展示太空水稻种子。瞿宏伦 摄

  中新社记者:您曾在欧洲航天局工作35年,如何看待双方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雷巴尔迪:正如你所说,我曾以不同身份在欧洲航天局工作了35年。在过去16年里,我主要为国际空间站项目工作,遗憾的是在此期间我还没机会和中国航天领域的科学家开展合作。

  一些欧洲宇航员曾在中国参加过初步培训。近期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很活跃,她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时,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中国古文。在我看来,中国是月球和近地轨道探索等空间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许多国家渴望和中国开展航天合作。

  国际社会应和平利用月球资源

  中新社记者:中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预计2030年左右具备将中国人送上月球的能力。您认为中国载人登月还需克服哪些困难?

  雷巴尔迪: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影响人类能否载人登月的因素之一。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从而将探测器和航天员送上月球。

  载人登月任务不应只实施一两次,而应是可持续的,特别是经济上的可持续性。不管是哪个国家登陆月球,不应只是为了在月球插上各自的国旗,而应用更开阔的思维去发展地月经济。

2021年9月,广东省珠海市,观众在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观看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实物。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提出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为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勘察选址。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面临哪些难点?需要突破哪些技术?

  雷巴尔迪:中国倡议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与俄罗斯合作建设,目前来看它是一个无人的科研探测项目。与正在进行的探月任务相比,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取得巨大进步。事实上,中国已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作为月球村协会主席,我们与全球的月球相关研究者打交道,也希望中国同行能分享更多探月的相关信息,和国际同行开展更多合作交流。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面临众多挑战,尤其是在开展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月球环境是复杂的,月球科研探测面临诸多困难。但相比其他国家,目前中国已掌握探月的相关技术,中国的月球车仍在月面上运行,这也验证了中国探月技术。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一个以探测器为主的科研基地,也可为中国载人登月做准备。这些探测器将组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并有望成为未来“月球村”的起点。“月球村”并非某个国家的月球基地,而是国际社会共同和平利用月球资源的基地。

2021年9月,广东省珠海市,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展出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在推进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美国也计划在月球轨道上建设“深空门户”太空港。未来国际社会应如何开展探月合作?

  雷巴尔迪:不少航天大国都有他们各自的探月计划。对月球村协会而言,我们致力于让各方相互沟通、加强合作。在我看来,国际社会在太空领域开展合作是必要的。尽管每个国家都有各自计划,但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各国可以相互沟通。在月球探测领域,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对话协调机制。

  在这一方面,月球村协会一直很活跃。我们准备了大量材料,并将其带到联合国,以开展相关的讨论。中国是国际上月球与深空探测的重要参与者,我们希望中国能积极参与其中。(完)

  受访者简介:

  朱塞佩·雷巴尔迪(Giuseppe Reibaldi),月球村协会主席、海牙外空资源治理工作组执行秘书,高级空间政策顾问。他曾在欧洲航天局工作35年(1977-2012),2013年起还担任国际宇航科学院载人航天部主任,出版作品100多部。

【编辑:刘欢】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