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见证古丝路公路变迁的博物馆:工作量以铁锹磨损重量差来计算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李岩

  齐齐哈尔新闻网兰州5月17日电 (刘潇)“你看这张照片,它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甘肃公路博物馆馆长王贤指着馆内的一张照片说,以前公路养护职工每天在路上干多少活,不去现场实地查看很难计算。后来,因为职工是用铁锹作业,铁锹磨损得比较快,班长提出,可以根据每日铁锹磨损重量差来计算工作量。

  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甘肃公路博物馆成立于1994年1月,共有六个单元、八个展厅,馆藏藏品5910件。该馆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大型沙盘、实物展品等,全方位展示了该省公路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及未来展望。

图为甘肃公路博物馆室外展厅。 刘潇  摄

  作为中原联系西南和西北乃至中亚的纽带,甘肃是中国交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记载的古道达30余条,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穿省而过,堪称中西方商贸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提到甘肃最有名的道路,大家都能想到‘丝绸之路’。”王贤介绍说,甘肃道路历史悠久,除了汉唐的丝绸之路,还有周人开辟贡道,秦朝的驰道和直道,三国时期的阴平栈道,宋、元的驿道和栈道,明代的“九边防守”驿道,清代的官马大道和兰州官道等,都在中国交通历史上光芒璀璨。

  甘肃地形宛如“玉如意”,从东到西延绵1600多公里,气候多样、地形多样,除了海洋,拥有地球上所有地貌。但是,也正是因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为甘肃交通发展带来诸多不便。

  王贤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公路建养主要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公路养护最基本的工具是铁锹、十字镐。20世纪80年代以后,筑路机械在甘肃公路建养工作中的使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30多年前,酒泉市有近2000名职工从事公路建养工作,如今,虽然职工数量不到1000人,但是建养的公路里程数却比以前翻了几番。”王贤说,这项数据也表明,在短短几十年时间,甘肃实现了公路建设和养护机械化飞跃。

  甘肃公路博物馆为了记录甘肃公路建设和养护机械化发展历程,充分利用甘肃公路博物馆空地,建成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的机械设备室外展厅。

图为甘肃公路博物馆内陈列的展品。 刘潇  摄

  “这个‘老解放’,我当学徒时开过,没想到这里能看到。”退休十余年的老养路工安师傅在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室外展厅时,指着一辆解放牌CA10型的沥青洒布车说,“这车可是公路养护的‘老战友’,出了大力了!”

  王贤介绍说,该室外展厅共有不同功能、不同时期使用过的压实设备、运输车辆、沥青搅拌设备等筑养路机械设备54台(辆)。“别看这些铁疙瘩现在锈迹斑斑,在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都曾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据悉,甘肃公路博物馆于2022年8月入选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成为甘肃省首家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标志着甘肃省专业领域科普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完)

【编辑:李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