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当天在云南昆明举办的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主场宣传活动上,中国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覆盖全国野生高等植物39330种(包括种下单元)、脊椎动物(智人除外)4767种,实现对中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
最新评估结果显示,中国的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但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整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中科院介绍说,开展生物多样性濒危现状评估和红色名录制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界的共识,也是各国政府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的依据和前提。2013年和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部联合中科院分别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红色名录自发布以来受到中外保护生物界的广泛重视,成为中国政府履行国际协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和制订保护对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封面。 中科院 供图近10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力度不断加大、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进化和保护等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中国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于2020年再次联合对红色名录进行科学调整,最终形成此次发布更新的两卷本《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中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本次评估汇集全国相关研究院所、大学等数百位专家,覆盖全国野生高等植物39330种(包括种下单元)、脊椎动物(智人除外)4767种。
专家指出,与上一次评估工作相比,这次发布两卷红色目录的评估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评估的物种数量有较大增加,涵盖高等植物39330种,较上一次增加4880种,脊椎动物4767种,较上一次增加410种;二是物种基础资料得到了极大丰富,本次评估中,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获得更新评定;三是进一步明确中国受威胁物种的变化情况。
红色名录联合发布方强调,拯救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团结协作、再接再厉,共同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