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大国粮仓的重要来源。在大食物观的视域下,辽阔的海洋就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14.2千克,水产品已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动物性食品来源。
然而海洋渔获并非取之不尽。如今,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排污入海”的最终时刻日渐临近,海洋生态环境再度引发关注。除了“排污入海”引发的各种不确定外,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
“海洋,不仅是食物的来源,还是生物多样性的保障,更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今年的世界海洋日前夕,时隔四年重访上海的海洋管理委员会(MSC)首席执行官鲁珀特·豪斯(Rupert Howes)告诉第一财经。
豪斯告诉第一财经,25年前,MSC成立之初,恰逢全球渔业处于“崩溃”边缘,“即使是当前,全球渔业依旧存在过度捕捞的现象。海产品的生产量在上升,但不可忽视的是全球人口的发展速度更快。如今,全球人口已奔向80亿,这一数字较20世纪60年代翻了一番。再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对渔业有效地进行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重任。”
“中国拥有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拥有最大的生产市场,”豪斯说道,“世界上1/3的鱼类种群正在受到威胁,这个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最新预测数据显示,如果全球渔业都得到有效的可持续管理,每年将会增加1600万吨的野生海鲜捕捞量,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来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可持续渔业与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
与“野生捕捞”赛跑
海洋管理委员会(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是一家国际非营利标准组织,其宗旨是为了推动可持续渔业的发展以保障现在和未来的海产品供应。MSC的标准体系被联合国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具。
豪斯表示,在过去的25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海洋捕捞业获得了MSC的认证,我们希望支持更多渔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过渡。对于当前人类海洋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言,下一个十年将是决定性的。”
此前,豪斯和他的团队发现,捕捞船在捕捞过程中除了关注捕捞量外,往往还会“伤及”其他受保护的物种。比如,作为一个“高冷”(高纬度、冷水域)鱼种,狭鳕一般栖息于水深70~300米处,属于深海鱼类。在获得MSC认证以前,狭鳕鱼捕捞船经常会捕到海狮和其他受保护的物种,经过认证的狭鳕鱼渔业通过主动进行相关技术的改进,有效地减少了捕捞过程中对其他物种的兼捕。
在豪斯看来,MSC希望利用自愿性的可持续认证、市场化的生态标识项目,将可持续海鲜发展的生产商与终端的消费者紧密联系。“可持续捕捞、有效管理与对生态体系的影响,是MSC渔业标准的三原则。”豪斯介绍道。MSC的可持续标准体系包括渔业标准(The MSC Fisheries Standard)和产销监管链标准(The MSC Chain of Custody Standard),前者要求渔业符合“可持续的、良好管理的”水产业环保标准,以促进渔业捕捞的可持续发展;后者则由具有评估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根据MSC的标准,对水产品从原产海洋区域的鱼货物上岸后的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估。
MSC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球MSC认证渔业数量已增长至539个;全球19%海洋捕捞业通过了MSC认证或在评估中,比去年同期增长1%;供应和销售MSC认证海产品的公司数量达到5985家。就认证的渔业品种而言,包括鳕鱼、蟹类、金枪鱼等。同时,获得MSC认证的可持续海鲜产业的总值近150亿美元。
当然,豪斯也强调,MSC所推动的工作需要与各地方政府、民间团体等通力合作,在提升公众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知同时,鼓励更多水产企业自愿加入这一项目,保护海洋资源的生生不息。
中国的参与不可或缺
今年恰逢MSC在中国开展可持续海鲜项目的第十年。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已经有520家企业获得MSC渔业认证。在豪斯看来,“在中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中国市场中第一个获得MSC认证的是可持续杂色蛤(菲律宾蛤仔)。公开信息显示,来自鸭绿江口的菲律宾蛤仔渔业,于2021年9月21日正式取得海洋管理委员会(MSC)可持续渔业认证,这也是该品种首次在国内获得可持续认证。该渔业所位于的黄海生态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去年,这款带有MSC生态标识的可持续杂色蛤已走入了中国线上线下的零售终端。
就在今年5月,中国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深圳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渔业类)扶持措施》的通知。其中,在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环节,深圳市政府支持开展水产品质量认证,鼓励渔业企业申请包括MSC(海洋管理委员会认证)在内的相关认证,并对认证费用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在豪斯看来,这是10年来,中国深度参与MSC可持续海鲜项目的又一里程碑。
据悉,除了金枪鱼远洋渔业及丹东菲律宾蛤仔获得认证外,目前在中国正在开展如鱿鱼、梭子蟹和紫菜的认证研究工作。
当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豪斯认为,中国参与MSC可持续海鲜项目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他希望中国的渔业和企业持续提升渔业管理水平,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优化当地渔业的自然环境和渔业作业的捕捞方式。
MSC中国项目代表安延博士也表示,在中国市场,除了关于可持续渔业方面的概念普及外,由于中国鱼类资源的特性,非常需要科研机构、捕捞企业及行业协会各方的齐力。此外,分布广泛的海洋生物特别是一些洄游性鱼类,关于它们的可持续渔业资源需要多个区域甚至多个国家联合开展,例如生活在东海的带鱼,除了中国之外,周边国家和地区会对其进行捕捞,而各国、各地区的渔业管理模式不尽相同,这无疑需要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这种鱼类的可持续管理的目标。
“蓝色转型”准备好了吗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显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显著增长,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创下历史新高,水产食品对保障21世纪的粮食安全和营养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贡献。
粮农组织表示,随着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不断扩大,需要推动更具针对性的转型变革,建设更可持续、更加包容且更公平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针对水产食品的生产、管理、贸易和消费方式开展“蓝色转型”。
豪斯也认可这一点,“虽然要不要冠以‘蓝色食品’还存有争议,但不争的事实是,如果未来海洋资源能够有效管理,那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他也告诉第一财经,在当前所谓的“蓝色转型”中,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MSC预计,全球约有30%~40%的渔业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水质变酸、水温上升,对鱼类洄游产生重大影响;海平面的上升也会对水产行业的基建设备产生影响等。
今年以来,世界气象组织已多次预警,受温室气体排放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未来五年全球气温可能创新高。
粮农组织表示,未来生产、消费和贸易仍将增长,但增速较慢。预计2030年水生动物总产量将达到2.02亿吨,主要得益于水产养殖的持续增长。预计2027年水产养殖产量将首次突破1亿吨,2030年达到1.06亿吨。预计到2030年世界捕捞渔业将得到恢复,达到9600万吨,比2020年增加6%,这一前提是得益于资源管理改善,未充分捕捞的资源得到利用,且丢弃、浪费和损失的减少。
对于未来,安延表示,在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持续推进可持续海鲜商品的多元化,扩大可持续海鲜生态标识的呈现度,计划从既有的300个单品提升至2030年的1000个。
【编辑: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