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郑小瑛:岁月从不败青春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付子豪

  郑小瑛近照。资料照片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 

  记者见到舞台上的郑小瑛时,深深感到只有气质优雅、神采奕奕、收放自如这样的词语,才能与她相配。

  郑小瑛,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她参与创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培养出吴灵芬、陈佐湟、吕嘉、俞峰等一批优秀指挥人才,独创音乐导赏的“郑小瑛模式”,让数百万音乐爱好者受益。她三次抗癌,三次创业,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获得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成为年轻人眼中的“硬核奶奶”。

  如今,94岁的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组织排练、指挥演出、开办讲座,精气神十足。

  接受采访时,她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讲到开心处,还会发出爽朗的笑声,似乎她的身体里永远潜藏着一股随时可以喷薄而出的激情和活力。

  1929年,郑小瑛出生在上海,6岁学习钢琴,14岁登台演出。19岁放弃大学医学专业,和同学一起奔赴解放区,成为文工团的一员。团里很多人不识乐谱,学新歌时,常唱不对,郑小瑛就帮大家纠正。在大家的鼓励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郑小瑛,当起了指挥,组织大家学歌、排练,从指挥十几人唱,到指挥几百人、上千人唱,不知不觉开始了指挥生涯。

  郑小瑛到基层演出,常有群众围着她说:“瞧你小棒一挥,胳膊一抡,那么多人都得跟着你转,既轻松又威风,这工作真不赖!”每当此时,郑小瑛总是一笑而去,背后的甘苦只有她一人知道。

  指挥白天要排练,晚上要准备总谱或演出,这种辛劳和付出,旁人难以看到。郑小瑛常说,指挥是没有权利生病的,即使生病,也不能表现出来,一名需要别人同情关照的指挥,怎么向整个乐队发号施令?

  68岁那年,郑小瑛被查出癌症。住院之前,她只问了医生一个问题:“我还能指挥吗?”经过半年治疗,头发几乎掉光,但出院后仅一个月,她就戴着假发登上了指挥台。2014年和2015年,80多岁高龄的郑小瑛,体内又接连两次发现癌细胞。当癌症成了“熟客”,郑小瑛反倒气定神闲,甚至连家人都没告诉,一个人跑到医院做靶向治疗。

  如今,年逾九旬的郑小瑛依然在忙碌。谁能想到那飞舞的指挥棒,攥在一个三患癌症的人手里?“在我心中,音乐的力量超越一切。我认定的事,就一定竭尽全力去做。”郑小瑛说,“如果有一天倒在指挥台上,我也无怨无悔。”

  2022年9月27日,93岁生日,郑小瑛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封观众来信,信里写道:“当我也即将进入老年人行列,正在为‘过两年退休后做什么’而迷茫的时候,突然发觉,您就是我心中要追逐的那颗星!”

  郑小瑛分享的不仅是音乐艺术,更是人生拼搏的意义;带给观众的不只是音乐的感动,更是进取向上的力量。

  1979年,郑小瑛执棒的经典歌剧《茶花女》在北京复排公演。“演出算不上成功,剧场像个闹哄哄的集贸市场,有人大声说笑,有人嗑瓜子,还有观众冲着舞台上的演员嚷叫‘你们唱的什么戏啊?怎么一个劲儿地唱,也不说话啊?’”多年后,郑小瑛对那场尴尬的演出依然记忆犹新。

  郑小瑛意识到,音乐教育缺失太久了,高雅艺术,除了抓创作,还要做好艺术普及工作。从那时起,每次演出前,她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艺术特色、欣赏要点,以拉近观众跟作品的距离。业界著名的“郑小瑛模式”由此诞生。

  一开始,观众并不买账。郑小瑛就拎着小喇叭和录音机,在剧院门口为观众讲解。讲解中,她避免使用观众不熟悉的音乐术语,有时还穿插一些有意思的传说典故。

  都说“曲高和寡”,可郑小瑛却坚定地认为,时代不同了,经过不懈努力,“阳春白雪”最终必将“和者日众”。

  郑小瑛是对的。演出前听她讲座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观众不仅听,还做笔记,这让郑小瑛十分感动。“音乐来自人民,大众需要音乐。”郑小瑛说,“艺术家不要摆臭架子,你多付出一点,帮大家捅破那层窗户纸,就能换得他们对你劳动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在演出前开讲,郑小瑛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这一艺术普及模式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并被大量借鉴。

  关于艺术普及,郑小瑛做的远不止这些。60岁时,她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女音乐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女子室内乐团——爱乐女乐团,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工厂、农村无偿为群众演出,6年里演了241场。90多岁时,她在新媒体平台上开设“郑小瑛工作室”,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开展音乐导赏和艺术普及,收获众多年轻粉丝。

  指挥过无数中外歌剧、交响乐经典的郑小瑛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000年,她邀请作曲家刘湲共同主持创作了以客家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大型交响诗《土楼回响》。次年,作品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唯一金奖。这部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被郑小瑛带到了世界各地,在12个国家演出近80场,创下中国交响乐套曲演出纪录。“在国外演出,也会邀请一些当地的外国朋友,参加最后一个乐章‘客家山歌’的演唱,我们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郑小瑛既感慨,又骄傲。

  2021年4月,92岁的郑小瑛在国家大剧院指挥《土楼回响》。结束后,突然有观众高喊“郑老师,我爱你”,一连三遍,全场应和。一时间,郑小瑛热泪盈眶。

  继组建第一个志愿者爱乐女乐团、第一个公助民办的厦门爱乐乐团后,2022年1月,93岁的郑小瑛创立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这所民办非营利、能独立完成歌剧制作的歌剧人才机构,开启了她人生第三次创业。郑小瑛比以前更忙了,排练、演出、讲座,日程满满当当。

  “谁爱躺平谁躺,我躺不了!只要还能动,我就没有理由拒绝工作;只要还活着,我就要为艺术作贡献!”郑小瑛目光炯炯、底气十足。

  (本报记者 韩业庭)

【编辑:付子豪】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