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内蒙古“80后”农学女博士:做农业环保“守护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刘欢

图为王岩。王岩供图

  齐齐哈尔新闻网赤峰8月11日电题:内蒙古“80后”农学女博士:做农业环保“守护人”

  作者奥蓝

  进入8月中旬,内蒙古陆续迎来丰收季。在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王岩正在跟伙伴们一起调查桔梗、北沙参的生长情况。这是他们团队今年启动的新项目——中蒙药材专用肥料研发项目。

  “赤峰市药材种植面积48万亩,但因土壤贫瘠、品种混杂退化等原因,不少农民种植达不到药用效果。”王岩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他们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药材生理生长精准需肥试验验证,达到药材提质增效、精准施肥、减肥减药的目标。

  赤峰市地处农牧交错带,这里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多样,是内蒙古农业重要产区。同时,内蒙古超五成设施蔬菜产业也在这里。

  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目标大幅提升,当地农业用地土壤质量下降、退化现象也在增加。另外,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及地膜的高投入使用、粗放使用,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的潜在危害指数也在增加,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们正在观察药材生长情况。王岩供图

  王岩是“80后”,2009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后,返乡赤峰扎根农村沃土。2011年—2017年,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攻读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工作至今,她一直致力于赤峰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与防治,如今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赤峰市人才培带人。

  “防治农业污染对我国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改善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王岩告诉记者,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焚烧秸秆等造成的污染常常具有污染分量小、总量大,污染范围广、监测困难,污染潜伏周期长、防治困难等特点,甚至会随蔬菜、农产品等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2014年,王岩组建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团队,此后常年活跃在燕山北麓粮田及设施农田,开展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工作,为当地农民进行土壤各项指标的检测,以控肥、控药、控水、控膜为抓手,指导农民科学种地,科学合理施肥用药。

  通过常年研究,王岩团队发现赤峰市农田土壤已经存在养分失衡、氮磷钾过量、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

  为此,她与当地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合作,花了两年时间研发生物有机肥,以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作物品质,降低重金属累积等。目前该肥料已经通过田间试验阶段,成功上市。

  “让我用有机肥,并在原有基础上减冲施肥20%。最初我很担心,怕影响番茄产量。”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子镇西道村村民荣卫利说,经过一茬试验后发现,不仅没有影响番茄产量,土壤板结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图为团队成员们正在实验室做农药残留检测的前处理。王岩供图

  “溯本要先求源。这些年来,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治理,同时更关注如何防。”王岩告诉记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说明,污染防控同样关键。

  2017年起,王岩和团队承担国家农业环境数据中心和国家土壤质量数据中心松山观测实验点的观测监测任务。通过对600亩土壤、水、气候、农作物的观测监测,明确污染物在水体、土壤和农作物之间的转移和富集机制,预判农业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

  2022年,王岩带领团队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管控体系中心环节——监测预警体系,并将其首先应用在设施蔬菜产业上。运作过程中,团队连续两年对赤峰市设施农业种植规模集中区域选定的66个监测点进行监测,评估每项指标对土壤质量、蔬菜质量的影响,并集成研发监测预警系统。

  “超一半的内蒙古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在赤峰市,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王岩如是说。

图为团队成员们正在草原监测。王岩供图

  王岩和团队十余年根植田间地头的努力,不仅对当地农业污染防治效果显著,也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据统计,团队已经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10项。

  2019年,该团队被赤峰市委组织部评选为“玉龙英才工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2021年被赤峰市科协评为“创新先锋号”。王岩也于2022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

  “王岩是赤峰地区为数不多的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方面有想法、有干劲、有建树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农业环境保护的‘守护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汉宇如是评价说。(完)

【编辑:刘欢】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