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11个设区市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房家梁

  河北向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

  11个设区市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

  2022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2%;11个设区市全部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河北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4.4%,Ⅴ类及以下断面首次清零……

  记者近日在河北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河北省以“蓝天、碧水、增绿、净土”行动为抓手,筑牢生态屏障;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多措并举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新提升。

  绿色转型精准治理

  如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河北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等7个专项行动,深化重点流域精准治理。

  据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段占东介绍,河北省以钢铁企业为突破口,开展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出台《支持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的若干政策措施》。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省37家企业达到A级,其中长流程钢铁17家,占全国长流程钢铁企业总量的58.6%,为全国最多。全省新增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2000余辆,保有量达到1.38万辆,位居全国第一。深化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排污交易量、交易金额居全国前列。

  “为推动传统产业做优做强,组建河北省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联盟,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联网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排名全国第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马越补充说,制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达411家,其中国家级157家,排名全国第七。

  河北省不断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非现场监管执法改革,开展自动监控执法检查,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数据造假行为;深化环保督察改革,出台例行督察、专项督察、日常督察3个工作规程,着力提升环保督察规范性、实效性、权威性。

  有效治理带来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赵宪伟给出了一组数据:2022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2%;11个设区市全部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张家口等4个城市改善率进入全国前十、数量全国最多。2022年河北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4.4%、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Ⅴ类及以下断面首次清零。今年1月至6月,优良比例为81.9%、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荷塘苇海鸟类天堂

  如今,河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新提升。

  走在蜿蜒于苇海中的白洋淀栈道,两旁荷花点缀,芦苇婆娑,一只只水鸟悠闲地在淀中衔水草、捉小鱼、追逐嬉戏。搭建在木栈道上的两座木亭子中,游客和当地居民观鸟赏景、纳凉唠嗑。

  “现在这里的水鸟都不怕人了。”在木亭中,家住白洋淀周边小张庄村72岁的张老汉一边指着水鸟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水质多好!水深了,也清了。没治理之前,淀里一些地方的水都是红的、臭的,有时鱼都会被呛死。”

  白洋淀素有华北地区的“空调器”“晴雨表”之称,对于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白洋淀有的地方还是“垃圾围湖”“污水横流”的景象,水质呈劣Ⅴ类。

  “白洋淀面积360多平方公里,近80%在安新县,我们主要围绕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治理做文章,将一些传统产业如金属、羽绒加工全部退出,淀区的养殖、淀外的种植也基本退出。”安新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东涛告诉记者。自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白洋淀水质逐年改善,实现了由劣Ⅴ类到全域Ⅳ类局部Ⅲ类、再到2021年全淀Ⅲ类的连续突破。2022年以来,白洋淀水质巩固保持Ⅲ类,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野生鸟类是环境质量的“生态试纸”。“如今,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群已达254种,去年以来新增了24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5种,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干部张航说。

  为了加强监管,在白洋淀内及周边设置了鸟类栖息地,并且严禁任何人类活动。“我们巡查队确定了8条巡查路线,通过到鸟类栖息地巡查、联合执法,保护栖息地。通过白洋淀鸟类智慧监测系统,7*24小时监视巡查栖息地保护情况。还去旅游码头、各乡村进行宣传。”张航说,“老百姓也增强了保护意识,去年救助了50多只野生动物,其中80%以上都是民间志愿者和村民发现后联系我们,我们前去处置、救助。”

  “在雄安建立了国内首个基于5G的‘天空地淀一体化’环境监测应用系统。”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项目经理林坤堂说,在国内首次提出5G VR视频监测,将水质、大气质量数据和实时画面同步展示,提升快速预警反应能力,发生污染事件时紧急派出无人机、无人船、监测车协同执行应急监测,快速应急处置。

  风行高远澎湃绿电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域环境为冀北大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踏进冀北,最令人震撼的就是一个个白色“大风车”。远望,成片的风车如仙鹤翩翩起舞;近观,百米高的风车似巨人般傲然挺立。风行高远,正是这风与光转化成澎湃绿电,将“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变成现实,并助力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

  “2015年,张家口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一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在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能源大数据中心,该市能源局副局长刘峰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形成了不少亮点。在机制方面,示范区创新建立了“政府 电网 发电企业 用户侧”四方协作机制,为最终用电户提供便宜电价。启动四方协作机制绿电交易以来,累计交易绿电约66亿度,减少企业和用户电费支出约16亿元。

  据了解,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建成“四个区”: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改革试验区、可再生能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引领产业发展先导区、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区,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示范区已引进落地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等100多家发电企业。截至目前,张家口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累计达到2830万千瓦时,达到张家口全市电力装机总量的82.7%,稳居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今年1月至6月,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76.2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9.6%,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区域。

  “2015年以来,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创造了13项第一。”刘峰举例说,非水可再生能源全国第一、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全国第一、创新建立“四方协作机制”全国第一个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工程创12项世界第一、在奥运史上第一次全部场馆100%绿电供应、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商业化运行数量全国第一……

  如今,为全力抢位“后冬奥”经济契机,就如何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链赋能升级,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大数据产业联动模式,促进氢能产业创新与示范应用,推动能源发展模式改革先行先试,张家口已展开了新的布局谋划。(法治日报记者 蔡岩红)

【编辑:房家梁】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