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25日电 (记者 魏华都)“夜经济”一词,近日成为香港“热话”(意即新的话题)。香港特区政府冀望短期内搞活搞旺夜市,巩固“通关”后的经济复苏,引起政商界人士及学者们纷纷为“夜经济”出谋献策。
事实上,香港素来有“不夜城”美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有被誉为“平民夜总会”的上环大笪地供市民夜间消遣。疫情前,不少商铺、酒楼长期营业至凌晨三四点,让夜间下班的人可以享用夜宵。奈何一场疫情打破“传统”,现时深宵仍营业的商铺恐怕只有便利店。
据悉,特区政府提倡商界延长商场营业时间至午夜,在中环街市举办国际啤酒节及夜市,在海滨举办夜间活动等,“夜经济”活动最快将于9月底中秋节及国庆前后开始。
多个发展商在回应传媒查询时称,会积极考虑延长旗下商场营业时间,举办夜间活动吸引人流,并会推出购物券鼓励消费。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也表示,会研究在夜间提供文艺表演节目,配合餐饮设施,提升西九夜间活力,吸引市民和游客。
香港酒吧业协会主席钱隽永预料,搞活夜市可推动酒吧业界生意增长两成,协会也会举办酒吧文化等活动,并推出优惠吸引游客,宣扬香港酒吧文化。
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会员、香港时事评论员朱家健撰文称,各界需要先定义什么是“夜经济”,究竟是逛夜街购物,或是工展会及年宵花市嘉年华模式,还是夜店消遣。最重要的是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同时,酿成新消费生活群,不要与以真金白银交租的食肆和商户互相竞争。
朱家健告诉中新社记者,香港“夜经济”要上流化,否则会让人感觉香港形象跌了档次并固化此种印象。他建议在庙街复制昔日的上环大笪地,或在中环街市及附近一带、铜锣湾百德新街、东角道等名店购物街,以及湾仔利东街至金钟一带的商店小区,打造成夜市经济。他相信夜市经济有助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在外围需求疲弱情况下,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在今年余下时间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邻近地区的夜市风生水起的情况下,香港各界期望“夜经济”可刺激消费增长。
多名立法会议员向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建议,希望打造港式夜市文化,参考内地模式,放宽小贩管理制度、噪音及卫生等限制,考虑在西九文化区及海滨位置举办夜行集市和街头文艺表演,塑造香港打卡新热点。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沛良向中新社记者表示,特区政府这一初衷正面,但内地夜市属于民间自发,香港则要靠政府部门推动,因此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建议可向本地商家和市民做调研。
不过,零售业界指出目前商家面临人手不足问题,若要延长营业时间则需要持续加班工作,期望可以加速输入外劳。(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