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日电 (记者 陈溯)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十大高峰论坛之一的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上,由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编制的《“一带一路”气候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2日对外发布。
“一带一路”区域地域辽阔,横跨多种不同类型气候区。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风险,是区域内各个国家和地区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报告》以期为“一带一路”区域内各个国家和地区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参考。
《报告》显示,2022年,“一带一路”区域内年平均气温南北差异较大,区域内年平均气温距平呈北部地区偏暖、南部接近正常的空间分布,区域内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区域内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空间分布体现为西北少、东南多的特征。与2019年至2021年同期平均相比,2022年该区域植被长势总体偏差,但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
《报告》指出,1981年至2022年,“一带一路”区域大多数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且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气温变化速率差异明显,如中东欧地区年平均气温每十年增加0.75℃,增速最快。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区域是全球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区域之一,气象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台风等。1980年至2022年发生气象灾害的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四成左右,且有明显增多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南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台风、暴雨和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次数较多。由于区域内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防灾救灾能力相对较弱,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重,1980年至2022年,区域内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全球经济损失总值的四分之一,且总体呈上升趋势。
《报告》预计,“一带一路”区域年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高纬度地区增温幅度大于低纬度地区。到21世纪末,在低排放情况下,区域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至3℃,在高排放情景下,将普遍升高5℃以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一带一路”区域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增加、强度可能增强,海平面升高、台风和风暴潮危害增大,生态环境总体可能呈恶化趋势,对沿线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带来新的压力。(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