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首届兰花奖获奖名单9月8日在北京揭晓。该奖项涵盖“大文化”领域,由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以成就贡献和国际影响力为主要评选标准,产生终身荣誉奖1名、杰出成就奖3名、友好使者奖6名。 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系列策划,独家专访10位获奖者,分享真知灼见,讲述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经历与故事。9月8日起,一日一篇,敬请垂注。
中新社悉尼9月13日电 题:澳中如何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理解?
——专访澳大利亚艺术家、前外交官甘德瑞
中新社记者 顾时宏
澳大利亚艺术家、前外交官甘德瑞(Carrillo Gantner)长期致力于推动澳中文化交流与合作,他推动大批中国优秀文艺作品与澳大利亚观众见面,推动澳大利亚杰出艺术家到访中国。日前,他荣获由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的首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在澳大利亚倡导多元文化的框架下,如何通过加强澳中人文交流增进理解,推动两国文化繁荣?甘德瑞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相关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视频:甘德瑞:艺术家是两国文明最好的大使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澳大利亚知名艺术家,您为促进澳中文化交流与合作做了哪些工作?
甘德瑞: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77年2月。1978年,我率领首个澳大利亚剧团代表团访问中国,参观表演艺术公司和学校,观看各种演出。1979年,中国福建木偶戏在我担任艺术总监的墨尔本Playbox剧院上演。木偶戏表演者娴熟的操纵技巧和幽默感让观众大饱眼福。
福建木偶戏在澳大利亚的成功演出也给我很大鼓励。1980年,南京杂技团访澳,并在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当年,我随着50名杂技演员,在澳大利亚的珀斯、墨尔本、阿德莱德、悉尼、布里斯班和堪培拉进行了为期六周半的巡演。
1983年,我与江苏省相关京剧团的50名成员重复了这个巡演路线。在两个节目中表演9个京剧片段,以展示这一古典艺术的许多方面,如武术、歌唱、宫廷戏、杂技等。此类活动也进一步促进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中国江苏省的友好关系。
自1980年南京杂技团巡演以来,我一直致力于向澳大利亚年轻人传授中国的杂技技巧。1983年11月,该团7名杂技演员再次来到澳大利亚,为来自澳大利亚相关马戏团的年轻演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强化培训。艰苦的日常训练让澳大利亚年轻演员学到自律、勤奋和团队合作,对澳大利亚马戏、杂技和形体剧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来自中国的技巧、训练纪律与澳大利亚的制作价值观、轻松的表演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今,这种融合风格已延续数批人,使澳大利亚的马戏团享誉世界。
- 武汉京剧院京剧艺术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演出现场。视觉中国 供图
1985年至1987年底,我担任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我能够走遍中国,看到各种各样的中国表演和艺术。我协助澳大利亚艺术家和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等洽谈来华巡演,并在澳大利亚推广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1989年,我带了几位京剧老师到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和学生们一起工作,向澳大利亚演员介绍非自然主义戏剧的不同古典形式的一些表演技巧。
此外,在我的推动下,林栋甫成为首位在墨尔本国际喜剧节上演出的中国喜剧演员。他轮流用普通话和英语表演作品。在重大节日上用中文表演对墨尔本来说是一件新鲜事。最近,我继续协助一些中国机构在墨尔本演出,包括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泉州杂技团等。他们的作品给澳大利亚观众带来惊喜、震撼、乐趣。
中国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音韵”艺术团的文化艺术交流演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白马市市政厅上演。张晓理 摄在过去十年里,我两次率领澳大利亚高级表演艺术管理人员代表团访问中国,举办有关澳大利亚戏剧的研讨会,与中国同仁分享知识和经验。积极成果之一就是将中国戏剧导演孟京辉的热门作品《恋爱的犀牛》带到澳大利亚多个城市巡演。我还邀请孟京辉到墨尔本的马尔特豪斯剧院一起执导,他选择排演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的经典名剧《四川好人》。后来,孟京辉带着另一部非常受欢迎的作品《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再次来到澳大利亚,在墨尔本、阿德莱德相关活动中演出,当时的门票全部售罄。
我现在年纪大了,但仍然可以通过支持广泛的工作来为双边关系作出贡献。这些工作也将澳大利亚的艺术家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
中新社记者:中澳两国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来增进相互理解?
甘德瑞:近年来,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有些许波折,新冠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线下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我希望双方现在能够努力拓展人文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的紧密关系。
我认为,双方艺术家都是各自国家出色的“文化大使”,因为他们用“触及心灵的共同语言”进行直接对话。他们希望以开放的心态分享自己的艺术,并向对方借鉴、学习。这种沟通与分享,可以架起增进彼此认知和了解的桥梁。
在澳大利亚悉尼板球中心举行的澳大利亚澳式橄榄球比赛开始前,场地中央上演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飞龙表演。顾时宏 摄艺术家是有影响力的人,可以激发他人对特定议题产生更广泛理解。因此,澳中需要在支持文化交流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投入。教育也很重要,为了和平与繁荣的未来,澳大利亚需要在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研究上投入更多。大量中国交换生和游客的存在,也有助于为澳大利亚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打开更多行之有效的大门。
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促进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相关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墨尔本艺术中心、墨尔本交响乐团、墨尔本剧院公司等都在与当地华人作家和戏剧艺术家合作创作方面做出了切实的努力。澳大利亚观众对华人社区的作品也越来越感兴趣。总体来看,成果显著,但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澳大利亚相关机构此前统计,有超过120万华人居住在澳大利亚;他们在为丰富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甘德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包容与和平的品质,这些价值观也融进中国现代外交政策,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我还发现许多中国朋友的个人行为中也经常体现出这些特征:他们倾向于避免直接对抗,并且非常乐于接受他人的活动方式与特点。
2020年2月2日,各界艺术团体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中国新年庆典,吸引大批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到场观看。王旭东 摄我认为,和平与包容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都渴望自己本人、家庭、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和平。我们希望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宽容,希望他人慷慨地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世界面临着各类艰巨挑战,更加使上述品质在个人和社会层面成为我们所有人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当前中澳关系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未来两国文化合作还有哪些拓展空间?
甘德瑞:人们常说,澳大利亚面临的挑战是在其历史和地理之间做出选择。当然,这有些简单化,因为它忽略澳大利亚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已生活6万多年的古老历史。现代澳大利亚正经历着从最初的欧洲人定居点以及通过大规模且多样化的移民人口增长,走向与亚太地区环境融合的过渡阶段。来自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民众正在改变着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也影响着我们对澳大利亚未来的理解。
在海南海口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观众品尝产自澳大利亚的蜂蜜。骆云飞 摄 在福建省福州市展出的澳大利亚旅行文化展——“道不尽的澳大利亚2019”吸引市民参观。吕明 摄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澳大利亚人必须认识到,虽然我们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迥异,但我们必须找到彼此互惠互利、和平相处的方式。这需要对教育进行大力投资。我们的学校课程目前仍然以欧洲为中心,而我们现在需要更多具有“亚洲素养”的年轻人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未来。
澳中双方需要本着尊重和善意积极开展工作、促进共识、寻找共同利益、消除发展良好关系的障碍。双方有着许多善意的人,他们希望看到合作和互利的未来。如果我们接受差异、尊重对方,并努力在各个交往领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未来将会非常光明,因为接受、尊重和合作是艺术和文化交流的本质。(完)
受访者简介:
甘德瑞,艺术家,西悉尼大学澳洲中国文艺研究会兼职教授。曾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墨尔本艺术中心主席。他在表演艺术和促进与亚洲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参演、导演、制作200 多部戏剧,推动《恋爱的犀牛》、苏州昆曲《牡丹亭》等大批中国优秀文艺作品在澳演出并取得热烈反响。同时,推动澳杰出艺术家到访中国。他热爱中华文化,通过艺术形式,呼吁加强中澳人文合作、推动两国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