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理响中国】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李润泽

  理论观察

  【理响中国】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短视频品牌《党校微讲堂》与人民网理论频道《理论观察》栏目,围绕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文章。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我们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饱经沧桑而始终经久不衰,这确实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奇迹,也是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的底气,更是确立起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基础。

  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更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所创造的伟大文明,使得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这一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明成果而保持自身鲜明特色,是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非简单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一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有了这样的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形成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在世界文明激荡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文化特性。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充沛的文化主体性,我们才不会盲从于各种教条,也不会照搬外国理论,而是能够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不断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问题,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又具有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胸襟和气度。中华文化的认同超越了地缘、血缘与宗教,把一个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是开放包容,就越是能够得到认同和维护,也就越是能够绵延不绝。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虽经历多次外来文明的冲击与输入,却始终能够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文化要素,推动文明的更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倡议;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从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推动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鉴。今天,面对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更是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绝不能自我封闭、固步自封。一方面,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另一方面,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吸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并将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以此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关键就是牢牢把握“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之一,就是通过“两个结合”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因此,这两个“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所创造的伟大文明,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使其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活力与时代生机,彰显出更为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两个结合”不仅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而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就此而言,“第二个结合”确实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的主动,让我们能够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去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当然,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需要我们奋发有为,勠力同心,共同为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不懈奋斗。

  【作者林雅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李润泽】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