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非遗有新人丨严鑫:匠心传古艺 妙手生绒花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王超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追寻千年文脉,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感知国潮风起的澎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闪耀全世界。

视频:非遗有新人丨严鑫:匠心传古艺 妙手生绒花来源:荔枝新闻

  金黄的银杏、洁白的茉莉、粉嫩的桃花……在南京甘熙故居内的一处深幽厅房,彰显着四季之美的绒花同时在一面古朴的深色墙面上盛放,引来游人的注目。这似乎也是绒花自身发展的生动隐喻,历经千年的喧嚣,它们依旧花开不败,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古艺新生 拜师学艺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相传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武则天时期,最初仅供宫廷享用。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后,流传至民间,被广泛用于婚嫁喜事以及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装饰祈福。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纯手工制作的绒花渐渐被工业流水线生产的头花、胸花所取代,传统工艺传承受到冲击。2006年,在“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的坚持与努力下,绒花焕发新生,在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当中人气逐渐高涨。

  严鑫最初对绒花制作产生兴趣正是受到赵树宪的影响。2017年,他在读的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邀请赵树宪开展了南京绒花的专题讲座,精巧多样的绒花作品深深打动了他。第二年,学校开设了由赵树宪教学指导的绒花制作专业课,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绒花制作的过程充满着变化与创新,我也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属于我自己的独特作品。”

  熟能生巧 精进不休

  绒花的制作步骤主要分为四步:劈绒、勾条、打尖、传花。作品细微处的配色都蕴含着巧思,每一个步骤的手法细节皆有学问。要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绒花作品,往往需要匠人精确的手感与高超的技巧。

  在严鑫看来,勾条是最能体现南京绒花特色的一个步骤。“因为这是一个从2D变换成3D的过程。尤其是颜色的渐变最为神奇。我还记得赵老师第一次给我们演示勾条这个步骤时,做了一只小鸟。他用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的蚕丝,像颜料一样融合,最终勾出了新的颜色绿色,我当时觉得非常新奇。”

  尽管对初学者来说,每一个步骤都有不同的难点,但最让严鑫记忆犹新的还是打尖留下的疼痛。“打尖就是将绒条修剪成需要的形状,需要左右手的配合,右手拿剪刀,左手的食指和拇指进行捻转。一天的工作当中我们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这个过程。刚开始学的时候晚上睡觉都会疼醒,左手的食指都没有办法完全弯曲下去。”

  一刷、一捻、一旋,如今技艺熟练的严鑫可以在顷刻之间,通过指尖的功夫,用蚕丝变出一根绒条。“从事这项技艺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是比较善于做这种细致的手工方面的工作的。”

  细心有耐心也是严鑫留给赵树宪最深的印象,“做绒花、做手艺,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看个人的悟性。这个手艺,一方面要用心、要喜欢,另一方面还要靠积淀,积淀越深,做得才会越来越好。”

  继承创新 融入日常

  作为亲历过绒花发展巅峰与谷底时刻的技艺传承人,赵树宪深知,若想让绒花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必须进行创新和改良。他鼓励工作室的年轻人对绒花的造型、用途进行创新,也总是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与不同的品牌及行业进行跨界合作。

  “时代在变化,时尚在变化,民俗流行也在变化。大家都提非遗创新,我就把它解释为努力发掘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我还觉得非遗产品一定要有设计师介入。我希望使佩戴绒花成为 一个新时尚的流行、新民俗的流行。”

  在赵树宪的鼓励下,严鑫也在尝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新的绒花产品。“比如像‘柿柿如意’这个胸针,它就是来自于我的创意。我还会借鉴故宫里的仿点翠收藏,以蓝色的蚕丝作为创作原材料,做出类似仿点翠的式样。”

  他还以自己第一次制作出的绒花作品茉莉花为灵感,创作了一个关于茉莉花的镜子摆件作品。“以往我们常用花瓶或者相框,我的这个作品选择了镜子,然后将茉莉花点缀在了周围,这样就把绒花融入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通过镜子衬托出绒花的美。”

  “作为绒花的年轻传承人,我希望尽我所能让大家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绒花这项技艺,也希望绒花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发展得更好。”严鑫说。

【编辑:王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