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何成功“锁边”?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王超

  齐齐哈尔新闻网新疆和田11月29日电 (陶拴科)2023年6月,国家明确提出要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场阻击战中,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是重中之重。28日上午,沙漠边缘最后285公里锁边任务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合龙”,锁边任务圆满完成。

于田县群众正在沙漠里植树。许晓龙 摄

  锁边工程将沙漠“锁进笼子”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边缘长度约3046公里。其年均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至3400毫米。

  由于其流动性强,时常风沙肆虐,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非常大,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片看似不可征服的土地上,人类却用智慧和坚韧书写着绿色的奇迹。

  经过40多年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形成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截至2023年底,仍有285公里的缺口亟待填补。

  这些缺口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叶城县、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和且末县。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即在沙漠边缘空白区域进行防沙治沙,以阻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将沙漠“锁进笼子”。

在新疆和田墨玉县一处防沙治沙点,工人正在推平沙丘,栽种防沙防护林。 陶拴科 摄

  锁边工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初冬时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一处防沙治沙区内,工人们正忙着铺设“草方格”沙障。于田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任务最为艰巨的区域之一,全县锁边未覆盖区域长度达76公里。

  面对艰巨任务,该县迎难而上,持续推进“草方格”工程固沙,并吸引当地民众种植肉苁蓉和沙漠玫瑰等,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在和田地区皮山县与喀什地区叶城县交界的沙漠边缘空白区,锁边任务也已完成。

  “皮山县通过在沙漠边缘种植适合生长的灌木和绿植,逐步形成‘锁边林’,可有效阻挡沙漠的继续扩大,保护绿洲、农田和城市不受风沙侵袭。”和田地区皮山县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培及说。

  张培及介绍,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改善沙漠边缘的环境,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保障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此外,沙漠锁边工程还促进了区域内的生态旅游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锁边工程各种举措效果明显

  为应对风沙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沙漠化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张培及说:“皮山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治沙、用水、用地、用电、资金等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立足本区域实际,主攻沙漠边缘锁边空白区,加强绿洲外围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建设。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工程固沙、光伏治沙和生物治沙。”

  在皮山县与叶城县交界的32公里沙漠边缘空白区,锁边工程采用高立式沙障,对于风力较大的区域巩固时间较长,最少能坚持10年左右。在治沙过程中,当地民众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创新性地提出“条田 梯田”的治沙模式。即在沙漠中开垦出条状的农田,并在农田周围修建梯田状的防护林带。

  这种治理模式既能有效进行农业生产,又能通过防护林带阻挡风沙侵袭,保护农田安全。

  当地还加强彼此合作,共同制定治沙规划,共同开展治沙行动,形成区域联动的治沙格局。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治沙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

新疆于田县治沙工人正在高立式沙障捆绑芦苇。许晓龙 摄

  生态治理更好融入经济发展

  防沙治沙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生态任务,还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经济工程。

  当地将生态治理与沙漠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特色养殖、特色林果、沙漠旅游等相关项目。

  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恰木古鲁克村肉苁蓉种植户阿卜力克木·艾比布拉说:“以前这里都是一个个沙包,现在种了红柳,它们的根‘抓住’沙子,让我们告别被黄沙侵袭的日子,收入也在逐渐增加。”

  “皮山县将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结合发展,通过在沙漠里种植红柳、大芸、瓜蒌,探索出一条生态富民之路。此外还可以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光伏风电基地,推进光伏风电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张培及说。

  和田县一家治沙专业合作社,2013年起承包10万亩防沙治沙地,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和实践,成功种植2.2万亩梭梭,并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如今,梭梭肉苁蓉年亩产量可达200公斤左右,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让当地民众受益,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着宝贵经验。(完)

【编辑:王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