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头条 • 正文

葫芦藏“天地” 无声却“有情”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作者:张子怡

  齐齐哈尔新闻网西安12月14日电 题:葫芦藏“天地” 无声却“有情”

  作者 李一璠

  诗人陆游曾作诗句“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走进位于西安的慧明葫芦烙画坊,从一米八高的巨型葫芦到指头大小的迷你葫芦,万余只“各有姿色”的葫芦塞满了室内各处。

  别有洞天的“葫芦王国”里,听障青年苗苗(化名)神情专注,丝毫未察觉记者的到访,只见她俯首紧握着电烙笔,在葫芦上或轻或浅地描绘着,花鸟图案片刻间有了轮廓。

2024年12月,苗苗展示她的近期作品。 李一璠 摄

  葫芦因谐音“福禄”,自古受中国人喜爱。起源于汉代的葫芦烙画,以烙铁代笔,运用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创作。

  “选定题材、挑选葫芦、烙笔刻画、着色晕染……葫芦烙画不仅需要绘画技术,还需要投入毅力与耐心。”创办此坊的“90后”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裴正明介绍,从“福禄寿喜”“兵马俑”到“秦岭四宝”“黑神话悟空”,葫芦烙画的创作题材丰富。

图为葫芦烙画。 李一璠 摄

  “我的学员中有不少是听障学生,大多具备很强的专注力,他们的世界安静平和,不被外界声音所干扰,这对‘精巧活’烙画来说,非常难得。”裴正明谈道,颇有天赋的苗苗学习葫芦烙画仅五个月,却是他的“得意门生”。

  “葫芦‘肚’大,隐含着包容万物的意蕴,藏着中国人独有的善意与祝福。”裴正明说道,2016年以来,他与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合作,为数百名听障学生提供公益培训。

  “起初,因葫芦表面的密度各有差异,我总把握不好力度、火候,导致烙出来的线条深浅不一。裴老师多次手把手教我如何控笔,通过无数次的练习,我用心揣摩着其中规律。”苗苗用文字告诉记者,每当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心中的成就感令她愉悦。

  苗苗在葫芦上绘着自己的“天地”,有山水、有花开,亦有古往今来的经典故事,“烙画不仅可以表达自我,也是我向世界传递美好的方式”。

2024年12月,裴正明(左)为听障学生展示烙画技巧。 李一璠 摄

  采访当日,是听障青年小秦(化名)来到烙画坊实习的第一天,他表示:“首次了解到葫芦还可以这样创作,不仅有摆件,还有许多实用物如茶罐、香炉等。与纸张不同,立体的葫芦令烙画拥有别样的艺术张力。”

  谈及多年坚持为听障学生培训的原因,裴正明坦言:“希望他们能多掌握一项技能,借助手艺减轻生活压力。每当知道有徒弟因葫芦烙画增收时,心中总会升腾出无法言说的暖意和力量,这是他们给我的‘礼物’。”

  为听障学生讲授烙画技巧并非易事,裴正明经常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和学生进行文字沟通。如今他已掌握简单的手语,并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定资助。

  “是师徒,更是家人,葫芦是我们共同的‘福禄’,希望他们未来的人生像烙画一样多姿。”裴正明笑着说。(完)

【编辑:张子怡】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头条